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有糕点才有年味儿 味道甜丝丝 亲们买点尝尝

枣庄晚报 2014-01-30 12:11 大字

按照老枣庄人的年俗,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要做糕点,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要早起做糕点,尤其是在农村一到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天还不亮,农村人就开始烧油熬糖做糕点,而现在,不少人家都丢弃了这项“手艺”改成购买,做糕点正渐渐成为一种“记忆”, 而随着春节的临近,糕点已成为市民节日消费的“主角”,其味道还是那么香甜。26日,记者走访市区各大超市、糕点铺发现,糕点销售十分火爆。

做糕点渐成记忆

“腊月二十三,烧油、熬糖做年糕。那时候,腊月二十三做的糕点都叫年糕,是大年初一必须要吃的,那个时候,兄弟姊妹多,家里没有多少吃的,一年到头也沾不上‘糖\’的边,就盼望着到了年底,父亲能买上2斤白糖,再熬上些油,将头一天和好的面做成酥软的糕点,做糕点的时候噼里啪啦的柴火声,伴着吱吱啦啦的过油声,我们兄弟几个趴在被窝里就等着香甜的糕点快点出锅。”82岁高龄的李保田对这股“年味”仍情有独钟。

“那时候,一到腊月二十三,到谁家谁家都是‘甜丝丝\’的,即便有个别穷的买不上糖的家庭,也会‘赊\’上点糖,熬上,做成糕点,说是糕点,有的根本吃不出甜味,现在谁还费时费劲地做糕点,你上街面上看看,什么样的点心没有,什么花色的糕点你买不着。”对于糕点的记忆,77岁的宋伯显然释怀了很多:“那时候都穷,不舍得买,就自己做,现在恐怕很多年轻人都没什么印象,但对那些老枣庄人来说,可是最熟悉不过的年俗。”

“过去,以做糕点为生的家庭,一到腊月二十以后几乎是全家上阵,摔面、烧油、熬糖,做糕点可是个‘技术\’活,油几分,糖几分,火几分都特别有讲究,这也应了那句老话‘糕点好吃,功夫要到家。\’这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如果功夫不到家,这糕点自然失去了美味。现在都是机器操作,烘烤机、和面机,一按按钮省去了不少功夫,做出的糕点也好看了,花样也多了起来,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68岁的老史带着儿子经营了一家糕点铺:“目前,还坚持用老‘技术\’做糕点的商家已经没有了,现在只是过年的时候我偶尔还会按照妈妈传下来的‘手艺\’为家人做上一些。”

糕点店老板:一天能卖四五百斤

“那时候不像现在,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有时候虽然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做糕点,但却舍不得吃,穷人家都是等到大年三十才舍得拿出来,一大块要平均分成几小块,这边还没解馋,那边就让家里的大人‘藏起来\’以备家里来客人的时候食用,如果谁家用糕点来招呼客人,就很上档次了,说明这家的生活已经是‘小康\’水平了。当然,如果谁家提上两斤糕点作为走家串户的‘礼品\’那肯定是‘注目\’的焦点。后来,随着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商品丰富起来,糕点渐渐成为大众送礼的必需品,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新女婿上门仍然要带糕点,可见,糕点在人们心中仍然占据很重要的地位。”采访中,市民老赵告诉记者。

记者走访市区部分糕点铺看到,品种多样,花式繁多的各式糕点被码放得整整齐齐,除了传统口味的桃酥、蜜三刀、菊花酥、松质糕等,有的超市还新增了各类鲜花糕、巧克力甜甜圈等年轻人喜欢的口味,尽管不是周末,仍有不少市民前来挑选。在市区多家超市及糕点专卖店,记者看到,各种糕点的礼盒被商家摆放在显眼的位置,火红的喜庆字样、黄色的特价标签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眼球,每斤从几元到二十几元不等的价格,不管是礼盒的包装还是价格都比较亲民。记者在多个糕点专卖店发现,前来购买糕点的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人较少。“父母就爱吃这口,虽然平日里也都买回去些,但父母总说,没有糕点就没有年味。”一中年女士说现在糕点种类繁多,不仅中老年人喜欢,年轻人也喜欢,但总的看来还是中老年人是“消费”的主体。

“平时,一天也就卖个百把斤,好的时候能卖个二百多斤,快过春节了,一天能卖三四百斤,好的时候能卖到五百斤。来选购的市民络绎不绝,虽然部分种类的糕点销售价和去年相比,有了小幅上涨,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市民的购买热情。”在胜利路附近一家糕点店里,老板高兴地告诉记者。“眼下,正是散装糕点销售的旺季,尤其是这两天购买散装糕点的市民益增多,销量也在逐日攀升,是平时的两倍。”解放路某超市的工作人员介绍道。(记者 张莉萍)

新闻推荐

晚报讯记者刘一单昨日气温依旧在左右徘徊但有了阳光的

晚报讯 (记者 刘一单)昨日,气温依旧在-7℃左右徘徊,但有了阳光的照射,体感温度也不算太低,空气质量也跟着下降了一些,数据显示,枣庄市8个空气质量监测点的空气质量等级均为轻度污染。未来两天...

枣庄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枣庄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