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维帅的喜与忧
本报通讯员庞瑶
今年64岁的马维帅,是子洲县高坪办事处惠家砭村马塔自然村村民。他因热心公益事业,坚持办学25年,先后被评为“子洲好人”“榆林好人”,2016年5月被评为“中国好人”。
1992年春,本村公办学校倒闭,90多名学生失学在家。马维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决定自己办学。他腾出自家的5孔窑洞做教室,自己掏钱聘请了4名老师。从此,他为了学校白天种地、晚上拦羊……两年后,他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全部投入学校,仍负债累累。妻子不惜用吃鼠药的极端方式反对他办学,但马维帅把妻子医治好后,还是坚持办学。
学校越办越好,学生越来越多。特别是撤校并点政策实施后,住校的需求大增,马维帅又修了8孔窑洞,扩建校舍。为解决部分孩子尿床的问题,他和妻子每天分睡在两孔窑洞,马维帅和尿炕的男孩子同睡一个大炕,妻子和尿床的女孩子睡另一孔窑洞的大炕,每天晚上挨个叫孩子起床小便,有的还要把尿。即使这样,还有尿炕的,夫妻俩只得晾晒拆洗被褥。最担心的是孩子生病,多少次,马维帅深更半夜背着生病的学生夜行十几里山路,把孩子送到乡镇卫生院,直到孩子病情好转,他才踏实地睡一觉。为了让孩子们一日三餐吃饱吃好,他和妻子起早摸黑,碾米磨面,买菜买肉买鸡蛋,想方设法把伙食调剂得营养可口。
2013年7月10日,子洲县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将马塔小学改名为马塔留守儿童学校。目前,学生来自全县14个乡镇,另有榆阳、靖边、横山等县区的学生,生源涉及2省4市。其中:留守儿童189人,单亲家庭102人,病残家庭17人,无户口的7人。学生中年龄最大的13岁,5岁以下儿童42人,最小的仅3岁。仅周末无人接送滞留学校的儿童达三分之一左右,38名学生放暑假都无人接回,继续留校……
马塔村距县城40公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要办好学校,教师是关键。很多教师不愿去马塔任教。为了请到好教师,让孩子们学好文化知识,他四处奔波,招聘教师。他付不起高薪,只能以自己的真诚和奉献精神打动教师去马塔、爱马塔、留在马塔,为贫困的山里孩子奉献青春,传授知识。为了让山里娃学到电子琴,他咬牙高价聘了一位电子琴教师。一年之后,马塔学校的学生们也能像模像样地弹奏出悦耳的电子琴曲目。为了丰富孩子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他常年开展武术、声乐、棋类、大秧歌排练等活动。
子洲县慈善协会的负责同志经常去马塔小学,给学生发放《慈善读本》。留守儿童通过学习慈善文化,克服了悲观情绪,增强了自信、自强的意识,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在子洲文联的支持下,由袁维国谱曲、师建东作词,为马塔小学创作了校歌《心声》,并制作成视频。校歌唱出了留守儿童内心的期盼,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马塔小学汇集了一群教师精英,他们个个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他们真诚的奉献,使马塔小学的教育质量连年在全县名列前茅。学生人数增加到312人,住校学生达到301人。教职工25人,开设9个教学班。马维帅不停地扩建校园,整修操场,新建饭堂、澡堂、厕所、宿舍等基础设施,学校面积达5000平方米,操场面积2280平方米,校舍面积700平方米。
马维帅每天早晨5点起床,晚上11点前从没休息过。早晨帮年龄小的孩子穿衣服,开饭了帮孩子们打饭。晚上,他为孩子们盖上蹬开的被角,每天哪里最忙最累最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老师负责各自班级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安全。为了孩子们一日四餐,3名厨师马不停蹄地辛劳着,3台洗衣机不停地运转,仍然不能满足清洁卫生的需要。几年前,马维帅叫回了在西安工作的女儿、女婿帮他办学。去年,他外出采买时遇车祸,在延安创业的小儿子不忍父亲再拼老命做事情,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回到家乡帮父亲办学。
为了将村头至学校的道路修好,马维帅请来交通、水利部门的技术人员勘察设计,预算总费用需70万元左右。因费用太大,难以立项。马维帅心急如焚,他说不管怎样,咱走的路咱先修。他带人开工修路,雇了机械设备,借贷了一部分款,苦干了几个月,第一次修起的桥不幸被洪水冲垮了。马维帅不灰心,二次设计,二次修建,最终他劈了半架山,填平一道沟,盖了一座桥。市县慈善协会帮他申请到“慈安桥”项目,补贴了9.2万元经费,此外再没有任何支持,至今他仍欠着工队的工钱。但仍有不明就里的人说,马维帅在这个工程上挣了钱。
说起办学,马维帅总是把所有帮过他办学的人记在心上,前几年县政府和县教育局每年为该校解决18万元教师工资;原省司法厅厅长赵英武为该校筹款50万元;市慈善协会、县慈善协会为该校安排了“筑巢项目”“慈安桥项目”“关爱儿童之家项目”,每年“六一”儿童节慰问学生;榆林青年慈善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刘志军从去年9月开始,带着10多名队员每月来学校开展一次帮扶慰问活动……
马塔留守儿童学校现面临三大困境:教师工资缺口太大,每年短缺57万元;学生宿舍严重不足,现在每个宿舍最少住10多人,最多住20多人,一张床上最少睡两个孩子,对孩子健康极为不利;校舍短缺,“双高双普”要求的各种部室严重不达标,多媒体等电化教学尚属空白。
面对巨大的困难和压力,马维帅满头的黑发已经花白,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但他依然坚持着,坚持给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创建一个温暖的家。他说:“这么多可怜娃娃,都是好娃娃,我不忍心把学校撂下,再难,我也要让娃娃们吃好、学习好、有人管,不能断送了娃娃们的前程!”
新闻推荐
????张忠智(左一)为村民发放种子。奋战脱贫攻坚第一线本报记者鱼玉军通讯员杜娜文/图初夏的夜晚,依然凉爽。在子洲县三川口镇香炉沟村,新装的路灯点燃了乡村里的夜生活。村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有的拉家...
子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子洲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