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心铁厂屯:祖辈来自广东 世代铸铁锅为生
村里遍地是以前遗留下来的铁渣
铁厂屯的村门。
老人给记者讲述铁厂屯的来历。
近日,记者到兴业县山心镇采访,在该镇公和村的路边看到一个牌坊上写着:铁厂河龙。山心铁锅闻名遐迩,这个屯名叫铁厂,是不是和铁锅有渊源呢?
走访发现,村如其名。铁厂屯的钟姓先辈自清嘉庆年间从广东搬迁而来,世代以铸铁锅为生,至今已是第七代。
铁厂屯从广东迁来,世代以铸铁锅为生
铁厂屯的村门颇有特点,顶部的装饰类似于凉亭的设计,用青色琉璃瓦覆盖,顶部是双龙戏珠。两边有对联一幅:“秀水绕门蓝作带,远山当户翠为屏。”横额则是“铁厂河龙”四个字。原来,这是铁厂屯和河龙屯共建的村门。“村门是几年前建的,由于铁厂屯和河龙屯都是同一个路口出入,所以两个屯就合起来建了这个村门。”路边一位老人告诉记者,铁厂屯的祖辈是制造铁锅的,大家都希望后代能记住这门手艺,所以建起村门以此铭记。老人说,“一个村,不论后来有怎样的变化与革新,都要记住它的根脉。”
公和村支书黄永权找来了铁厂屯的老队长钟南强。钟南强今年81岁,他的讲述,让我们一下回到了两百多年前。
铁厂屯的祖辈姓钟,祖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大约在清嘉庆五年搬迁到了广西。“10年前我们还到梅县寻亲,不过现在只记得我们那个村叫大力口村,镇的名字倒是忘了。”钟南强说,梅县的族谱还记载着他们祖辈搬到广西的时间。开始时,他们的祖辈是先搬到贵港市湛江镇,后又迁至兴业县沙塘镇,接着才搬到现在这里。
“祖辈在广东时就开始做铁锅,来到广西后,每到一地也都是以这门手艺为生。”钟南强说,祖辈们做出的铁锅质量好,非常耐用,很受欢迎,卖到哪里都有回头客。
“据说我们村原来的铁锅厂就在村中央。”铁厂屯现年80多岁的张伟珍记得当初嫁来时,她家正在建新房,挖墙基时还挖起了不少铁渣。她说,以前制造铁锅时铁渣都是往低洼处倒,久而久之,这些铁渣就堆得遍地都是了。
村里多处散落铁渣
村里处处都遗落有铁渣吗?记者带着好奇进行一番探访。据钟南强介绍,以前几乎每家每户建新房挖墙基时,都会挖起不少铁渣,即使现在也是如此。他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有一户村民在建新房挖墙基时,甚至挖到了一口完整的铁锅。它的直径跟现在的铁锅基本一样,厚度要厚一些。后来这口铁锅是否保存下来,就不得而知了。
“在村中旺新河两岸,现在还可以挖出不少粗大的铁渣。”钟南强家就在旺新河边。他说,他家的新房是10多年前建的,挖墙基时挖起了大量铁渣,有大有小,最大的有普通水桶般大小,有的还很坚硬。
随后,钟南强带着记者来到旺新河旁边的竹林,用铁铲随便一挖,就挖起了两块粗大的铁渣。铁渣呈圆形,直径约20厘米,黑褐色,像生锈的铁块,可闻到淡淡的铁锈味。铁渣并不坚实,用脚踩一下,即碎成两半,里面的颜色更深,呈蜂窝煤状。
祖辈搬迁而来,或跟玉林炼铁场有关
当年广东梅县与玉林相隔约有700公里,为什么铁厂屯的祖辈千里迢迢搬迁到这里呢?
记者查阅相关史料,发现在唐宋时期,玉林就拥有了冶铁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玉林文物工作者通过调查,先后在兴业县龙安镇的龙安村、六西村和杨前村等境内发现了10多处集中的炼渣堆积。以龙安镇为中心的绿鸦冶铁遗址分布面积达120平方公里,时间跨越唐宋元明,留下了丰富的炼渣堆积和炼炉、风管、陶片等遗物。据史书介绍,“绿鸦场冶铁所需矿石为就地采集,产品通过水路运送到广东涔水场库交。” 而广东涔水场库,和梅县属于粤东北地区。
祖辈从梅县搬迁到铁厂屯,跟玉林有冶铁场有关吗?市博物馆副馆长李义凡表示,应该有联系。制作铁锅最基本的条件是有铁原料,搬迁的地方周边没有冶铁场的话,就不具备条件制作铁锅。铁厂屯的祖辈是看中玉林有冶铁场这个优势,才搬来的。
查阅史书发现还有这样的记载:“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兴业县山心旺山铁厂开采铁矿炼铁,铸造铁锅、铁板和铁农具。”由此可见,山心镇制造铁锅的历史可谓久矣。
(记者 王耀前 周立华)
新闻推荐
创建于1931年的山心铁锅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成为一家明星企业 创造铁锅“传奇” 产品敲开欧美多国大门
铁锅厂当年的宿舍楼铁锅厂高高的烟囱还保留着。至今周边的村民仍在使用山心铁锅。在采访有“铁锅村”之称的兴业县山心镇...
兴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兴业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