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央视“乐游”兴业 聚焦人文山水

玉林晚报 2016-09-04 00:00 大字

"十打舞"拍摄情景拍摄现场。石南老街拍摄地方特色小吃。日前,中央电视台十五频道“乐游天下”栏目组到玉林市兴业县开展专题节目拍摄活动,用摄影机聚焦兴业绮丽山水,记录兴业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央视节目在兴业录制完成后,将于9月11日晚在CCTV-15台播出。

“乐游天下”栏目组首先拍摄了兴业县的地标——兴业石嶷文塔。这座屹立在怪石嶙峋、古木参天的石嶷山峰顶上的古建筑共有7层,门开八面,葫芦刹顶,形似一支巨笔指天作画。据兴业民间流传:石嶷文塔始建于南宋景定年间(1260年-1264年),建塔目的是祭祀北方之神,昌文兴学,利于人才辈出。明成化18年(1482年),石嶷文塔重修,后毁于清顺治17年(1660年)兴业知县熊惟伋之手。据清乾隆版《兴业县志》载:石嶷文塔于乾隆12年(1747年)由兴业名士时任荔浦县训导庞纯正率县里绅士重建,文塔自始建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石嶷文塔重修后,兴业人才拔萃出群,由仕及官者为数不少。石嶷文塔是兴业文化的符号,是兴业文化底蕴的象征。古有容县清附生封高万题石嶷山诗云:

一支文笔插城西,

秀拔高尖天与齐。

当日蒙恬开象郡,

倥偬军务未曾携。

此诗为石嶷山题诗的开山之作。当天,央视栏目组在石嶷山的山脚下拍摄了兴业独特的八音演出,吸引了当地群众和外乡来客前往观看。在拍摄过程中,从石嶷山西面一墙之隔,传来兴业高中莘莘学子的琅琅读书声,与石嶷文塔交相映照,形象立体地勾勒出一幅动态的诗情画卷。

接着,栏目组前往玉林著名风景区鹿峰山拍摄。鹿峰山最美传说是李龙为了救乡亲而凿开龙泉洞,引泉水灌溉农田最后舍身化龙的故事,这就是“化龙寺”建寺的由来。鹿峰山景区内有化龙寺、李宗仁屯兵遗址、龙泉洞,景区外有北帝阁,有当年李宗仁驻军指挥部——大西村梁氏宗祠遗址。李宗仁在兴业城隍的传奇,莫过于“火烧天棚、连升三级”了,这个故事脍炙人口,在兴业广为流传。央视栏目组重点拍摄了鹿峰山化龙寺景区和龙泉洞天然景观,用镜头和话筒介绍了城隍土特产——城隍酸料和城隍麻饼。

傍晚,栏目组来到石南老街拍摄地方特色小吃。有肉蛋云吞、老鸭粉、牛巴粉、凉粉草、碰澎糕、豆腐花、牛捻饽等。曾经热闹非凡的石南老街,至今仍然保留着昔日的小吃韵味;老街的肉蛋云吞店密集,老鸭粉、牛巴粉溢气飘香,为川流不息的宾客留下了意味深长的舌尖记忆。华灯初上,俊男靓女成双入对、文人墨客交游结伴、老老少少争相涌入老街,争相品尝名满鬱州的地方特色味道。

次日,央视栏目组来到庞村清代民居梁氏祖祠,拍摄兴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打舞”“兴业鹩剧”演出剧目。拍摄活动既为当地群众献上了一场文化大餐,又向全国宣传了兴业文化底蕴,“我们兴业也小有名气了。”围观群众自豪地说。

第三天上午,栏目组到谭村古堡采访,考察谭村的历代官员廉洁奉公,明清两代该村进士的家风。谭村古堡有明清古民居群、谭贤良祠、龙江书院、进士街、兴珠庙等景观。游览在谭村古堡,就好像是翻开了一本从南宋到明清的历史书。下午,栏目组到兴业山心镇拍摄山心毛尖茶采撷演出活动。十多名身穿壮族服装的壮乡儿女背着特制的竹篓,在蓝天和茶林间演绎了一幅天人合一的劳动画卷。

栏目组拍摄的第四天早上,一行人来到葵阳镇立石村的青年湖象山拍摄。湖水清澈见底,湖泊里屹立着一座形似大象的石山。石山大象的鼻子、耳朵、肥胖身躯、大脚等形态非常逼真,远观之,大象似在低头吸湖中的水。下午,栏目组来到兴业高峰镇龙文江竹林拍摄。龙文江江水明净,白雾升腾,两岸竹林如拱桥般遮盖在江的上空,呈现出一幅原生态自然景观,犹如天上玉宫风景般秀美。

栏目组拍摄完毕准备返京时,导演说:“通过采访、拍摄兴业美景美食及人文特色文化景观活动,就像是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回到了兴业的古代,让人沉醉其中而忘却了返程。”(通讯员龙翔)

新闻推荐

爱心捐赠情暖校园

近日,玉林市家居建材行业流通协会联合玉林富安居集团走进兴业县龙安镇马鹏小学,为该校学生送去崭新校服和月饼,鼓励孩子们安心学习,祝福老师教师节、中秋节快乐。(记者唐劲梅通讯员韦云籍)...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