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像一块砖头哪里需要往哪搬

玉林晚报 2015-11-30 15:53 大字

工作中的王友文。板寸头,皮肤黝黑,身材壮实,自带一股威严,这是记者对王友文的印象。这位个性耿直的老民警说话直爽利索,中气十足,长年奋战在公安战线上,与不法分子斗智斗勇,威严和霸气已与他如影随形。

治安工作有方, 乐替群众解难题

57岁的王友文是兴业县大平山人,1982年从部队复员回到地方后,做过武装部干事、政府党组成员……至1989年,他调到了公安系统,先后成为兴业县公安局治安大队的大队长、派出所副所长、所长等,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的工作便与社会治安管理分不开了。

每到一处,了解当地人口布局、治安情况,拉近警民关系,是王友文要做的第一件事。在走访中,一旦发现有劣迹人员,尤其是有不良习性的青少年经屡教不改的,王友文的重点不是抓人,而是以教育扭转为最终目的。有一次,王友文了解到一名社会青年因长时间找不到工作,频频偷盗,他不动声色地找到对方,除批评教育之外,还帮对方找到了一份适合的工作。从此,该青年改掉恶习,重新做人。

在王友文任职兴业县葵阳派出所所长时,有10多名早早辍学的小混混经常去学校里捣乱或偷抢,弄得师生都不得安宁。经过侦查确认后,王友文一个个上门通知本人和父母到派出所集中教育。在王友文的一番肺腑之言后,孩子们纷纷低头认错,并立下了保证书。看到平时不听管教的孩子们有了明显转变,村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更乐意与王友文接近和提供破案线索。

群众眼里的“老好人”

在城隍工作期间,由于经常帮助留守儿童、孤寡及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生活的老人,王友文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老好人”。

城隍镇某村的几个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忙于生计,爷爷奶奶年老体弱,无力管教,这几个孩子跟着一些小混混沾染了不良习性。王友文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把孩子拉回正道,凡是下乡路过或周末,王友文总忘不了上门与他们聊天,以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或辅导他们学习。慢慢地,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提上来了,不再早退迟到,其中有两人成绩大幅提升到了班上前列。看到孩子变得懂事了,家人感动得直呼王友文是“老好人”。

2008年,在王友文驻村的大平山镇田寮村中,有一位叫王庆的五保户老人长期卧病在床,平时只依靠政府的低保度日。一次下乡走访中,王友文发现老人家中的茅草房墙面开始倾斜,情况危险。为了保证老人的安全,尽快让老人住上安全的房子,经济并不宽裕的王友文自掏腰包拿出4000元,并向上级反应,号召群众帮忙,在派出所和村里的帮助下,为老人重新建了砖瓦房。此后,王友文一有空就去帮助王庆老人打扫卫生,悉心照顾着老人,群众都笑王庆老人老年“得”子,享上了清福。

 无论在哪个岗位,任劳任怨犹如“老黄牛”

由于心脏不好,加上长期的超负荷工作,王友文经常会出现胸闷的现象。2004年他做了椎间盘手术后,不仅蹲不下,走路都得用手扶着腰,担心影响岗位正常工作,2007年,王友文不得已申请到局纪检监督室做了一名普通民警。

按理,由台前转到幕后,相对轻松多了,可王友文还是闲不下来,还是经常为了更好完成工作加班加点到深夜。2014年,正值公安部开展“执法检查回头看”活动,身为单位骨干的王友文忍着病痛出色地完成了这次迎检工作,并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说话明了,做人实在,处处能为百姓着想。”说起为人和气爽快、没有架子的王友文,城隍镇一位徐姓群众告诉记者,别看王友文有时说话不留情面,但他常常帮群众解决难事,王友文走到哪里,那里的群众都喜欢邀请他到家里喝上一杯清茶或是吃上一碗清粥,待他就像是自己的亲人,从不见外。

“他走到哪里,哪里的治安就不愁管不好。”大平山镇的一位陈姓村民告诉记者,王友文做事认真、细腻,有胆识,一些犯罪

分子被抓后,曾扬言要给他一家好看,但他毫不畏惧。

兴业公安局督察大队的大队长吴兴严谈起对王友文的印象,认为他的干劲不输于年轻民警,每次督察回来,不管多累多晚,王友文都要亲自写总结或报告。对待群众来访,从不懈怠,都要一一检查落实好。“他就像一块砖头,哪里有需要就搬到哪里去,而且搬到哪里都能稳固哪里。”同事都这样评价说。

新闻推荐

规上工业展现“新速度”

中金公司炼钢车间(通讯员陈炜平摄)...

兴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业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