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地藏堂的柱子 依稀可见数百年前火烧痕迹

玉林晚报 2015-10-12 18:12 大字

见证历史的地藏堂,居民们在休闲娱乐位于新民社区一组和二组的旺齐里,被新民路拦腰截断,狭小破旧的巷子两边,依然能看到很多低矮老房子,木门、木窗,荒草长在墙角。历史上,旺齐里被称为黄泥街,也有居民戏称“皇帝街”。数百年前,这里曾经出现过“兵燹”——住在这里的全、陶、龙、马四姓人家被清兵疯狂屠杀,黄泥街成为一片火海。

昌盛一时,胡同小街有座“大观园”

旧时,黄泥街位于郁林州城西门外约5里处,是一条胡同式的村巷,路上不是黄泥就是灰沙,老百姓便叫它黄泥街。

明朝,黄泥街主要居住着全、陶、龙、马四户玉林有名的大户人家——全家有人在朝廷任大官;陶家也是官宦人家,为陶成之后;马家则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马皇后的侄儿,因得罪人被贬至玉林;龙家虽无一官半职,却是当时玉林有名的地理先生,靠给人看风水,积攒了大量的财富。四户人家在黄泥街盖了豪宅,其中最豪华的当属全氏宗祠,雕龙画凤,庭院深深,一般人进全氏宗祠,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四姓人家的后代一直在黄泥街安居乐业,彼此沾亲带故,过着亦农亦商、亦耕亦读的生活。

“铲村屠民”,清兵火烧黄泥街

明末清初,时局动荡,兴业县北市镇金鸡坪反清复明的首领陈兆典率手下攻打玉林城,玉林民间的天地会和明朝桂王朱由榔部也一起围困州城内的清兵长达3个月,后又有来宾的姚春堂、陈安国纠众继续围攻州城。城内清兵进退不能,向朝廷告急,清廷调遣云南、贵州及兴业、北流的清兵赴玉林解困。

顺治九年春天,黄泥街的全、陶、龙、马四姓人家及附近各姓武馆壮丁聚集在全氏宗祠,商讨阻截清兵救援,还部署了十几名炮手在黄泥街边的“炮楼”龙光墩架设5尊松木炮,一有动静就鸣锣为号。第二天,从云南来的清兵从富民(今福绵)方向开往州城西门的通州大道玄济堂路段时,龙光墩立即响起了震天锣鼓,黄泥街也鼓号齐鸣,聚集在全氏宗祠的壮丁们在全忠带领下,点炮轰敌,清兵死伤20多人,被迫撤退到望州岭安营扎寨。

当晚子夜,清兵兵分两路,对黄泥街进行“报复铲村”:一路从寒山庙主攻街尾陶氏宗祠、武馆和街中的全氏宗祠;一路从街头冲向藤缠社杨桃木园的龙家。黄泥街数百间房屋被烧毁,龙家大院、马屋社头、藤缠社被付之一炬,全氏宗祠大部分被毁,清兵还抢夺财物无数。全、陶、龙、马四户人家不少人死于战乱,没被屠杀的纷纷外逃。

现在,齐旺里居民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全氏一家几乎被清兵灭族,只有一个小儿子被忠心的丫鬟背着从“水窦窿”逃跑了,后来到了兴业县大平山镇,在那里繁衍生息。这一说法在清史、州志均没提及,但在全、陶、龙、马四姓人家的族谱里有简单的记载,称为“兵燹”。

香火旺盛 “大观园”变地藏堂

清政府以犯上作乱的罪名,将全、陶、龙、马四姓人家的房屋、田产、鱼塘等充公后变卖。后来,黄泥街起了瘟疫,为了求平安,街民们把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全氏宗祠修葺复原,改名“落是祠”,又称“地藏堂”,立了十几个青面獠牙的神像,说来也奇怪,黄泥街一带的瘟疫很快就消失了。地藏堂因此声名远扬,每逢初一、十五,香火旺盛,延续了数百年。马屋社头也被马家后人重建。

新中国成立后,黄泥街改名旺齐里。附近水田肥沃,街上居民就在水田、池塘种上莲藕、马蹄。“黄泥街莲藕很出名的,在玉林街很好卖。”住在旺齐里92岁的阮奶奶回忆道,居民以种莲藕、耕田、小手工维生,安居乐业。

逃难到玉林其他地方、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全、龙、马、陶的后人,也已枝繁叶茂,常回旺齐里缅怀先人。

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地藏堂曾被改成棉纺厂、农业中学、珠帘厂、保管室,改革开放不久,恢复为地藏堂,常有人前来祭拜,还成了市文物保护点。地藏堂一些柱子上,还能依稀看到数百年前被大火烧过的痕迹。一些大妈常在这里打麻将、聊天,每当有人前来参观,她们会热情地讲起从祖先那里听来的黄泥街、地藏堂、马屋社头、杨桃木园的故事。

现在的旺齐里是玉林城区一条不起眼的小巷,有的地方杂草丛生,道路狭小,低矮的老房子几乎没人居住了,显得寂静荒凉,几百年前炮轰清兵的龙光墩旧址上的老房子,近段时间也拆掉了,附近盖了一些新房子。

(线索提供人:龙先生稿费30元)

新闻推荐

老赖跑路房产被拍卖抵债

...

兴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兴业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