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充满关爱的家——关注留守儿童系列报道之四

贵港日报 2014-06-14 16:30 大字

本报记者 黄摩登

市一德中学是一所全封闭式寄宿学校,有小学生1300名,其中1100名为寄宿学生,全部为留守儿童。在学校里,留守儿童们并不缺少来自“家”的关爱,对于他们来说,老师的关爱胜似父母的关爱。6月12日下午5时,记者来到市一德中学采访。

一个网瘾孩子的转变

“不想去上网了,学校里有很多好看的书,还可以和同学们在一起玩,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小晓说,提起3年前的自己,他觉得“很不好意思”。

小晓是玉林市兴业县人,父母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照料。由于爷爷奶奶无力管教,小晓常到街上的网吧上网,久而久之对网络产生了严重的依赖而不想上学。父母为此从外地赶回家,对小晓进行了劝说,而小晓不但置之不理,甚至作出过激的举动,在父母强制限制其上网行为后,直接以撞墙相逼。为了戒掉小晓的网瘾,也为了让小晓有人看管,小晓的父母把他送到了一德学校。

在学校里,小晓刚开始也天天闹着要回家,小晓的反常行为引起了该校副校长陈力的注意。为了弄清孩子想离校的想法,陈力注意到,小晓吃早餐时都会自带一瓶辣椒酱,他便带着早餐过去向小晓“借”点辣椒酱,并有意无意地和小晓聊天,慢慢地,两人互相信任起来了。

“老师倒是挺好,但同学不友好,经常被他们批评。”和陈副校长聊天时,小晓道出了想离校的原因。

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陈力因势利导,引导小晓多和同学玩耍,多交朋友,表示相信他会成为一个受同学们欢迎的孩子。

在陈力的引导下,小晓慢慢地融入了这个集体,慢慢地和同学们熟识起来,再也不提离校的事。

3年过去,小晓长高了,念到六年级,面临着毕业,但他并不想就此离开这个校园。“初中还要在这里上学,这里有家的温暖。”小晓说。

一个充满关爱的家

“在学校,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都有老师照料,老师就是他们的爸爸妈妈,学校就是他们的家。”陈力介绍,学校安排有生活老师和授课老师,生活老师负责孩子的日常衣食起居,授课老师负责孩子的教学。

陈力告诉记者,留守儿童中有的年纪非常小,刚来时什么也不会,生活老师就手把手地教他们收拾内务,每天晚上,检查孩子的被褥是否盖好。针对性格孤僻、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由班主任重点进行心理辅导,引导他们走出自己的心理围城,在学习上给他们鼓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付出自己的关爱。

“平常有学生生病时,都是老师送去医院。”陈力介绍,在学校里,老师担当着孩子父母的角色,不仅指导学生学习,也照顾他们的生活。

陈力介绍,学生早上6点起床,早操、早读后开始上课,一天6节课,学生可以在晚自修的时间里做作业,并安排一名跟班老师进行辅导。

学生的作业本、笔和饭碗均由学校统一供应。在学生用完餐后,饭碗进行统一清洗和高温消毒,保证学生的饮食卫生。此外,每个月学校统一请理发师傅进校园,为学生理发。

记者看到,一德学校的每个教室都有一台悬挂的电视机和一台立式饮水机,放学后,学生可以在教室里看电视。

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爸爸妈妈会来吗?”在一德中学的校门口,7岁的小彬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学校门口,往外张望,期盼爸爸妈妈的到来。这一幕场景发生在6年前,但老师们仍记忆犹新。转眼间,6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彬已经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了。

“没有父母过多参与的成长经历,也是一种收获。对于从小离开父母的孩子,一般比别人更独立坚强,遇到各种困难都会自己努力去克服。”小彬说,学校很多同学和他一样是留守儿童,有同学、老师们的陪伴,一路走来都很快乐。

“很多孩子刚来的时候都会哭,有时一群孩子一起哭。”陈力说,因为刚到一个陌生环境,加上年纪太小,孩子们不适应。但经过老师们精心照顾,他们会很快融入这个大家庭里,很多孩子都是在老师们的照顾和教育中长大的。寄宿学校已经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

陈力介绍,学校除了开设国家规定的课程外,还额外开设有音乐、舞蹈、武术、钢琴等培训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学校,班主任定期向家长通报孩子在校的身体、学习和心理情况,共同交流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强化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共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新闻推荐

“巧舌如簧”施骗不思悔改“七进宫”

本报讯据《玉林晚报》报道,自恃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兴业县的梁某某屡次对他人实施诈骗,第6次从高墙出来后,仍不思悔改重操旧业,结果再次落入法网“七进宫”。  ...

兴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业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