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37年挖山不止 库区“余民”三修致富路

玉林日报 2014-01-05 03:31 大字

兴业县城隍镇镇东村1200多名库区“余民”(库区移民剩下不迁走的村民),37年挖山不止修路。他们的举动感动许多人,并最终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筹款317万元,硬化6.9公里的出山村道,实现山里人平安出山的梦想。

库区“余民”,37年挖山修路

2013年12月23日,因进山有一段路封路保养新硬化的路面,笔者在城隍镇坐上镇东村党支部书记何际荣的摩托车,向6.9公里远的镇东村出发。摩托车走在还未硬化的一段山路上,那是一种“骑马”的感受,颠得全身像散了架似的,加上北风呼呼,满脸灰尘,实在不好受。绕过这段路之后,摩托车又走上了已硬化的4.5公里的水泥路,真是又平稳又安全。短短的一段路程,记者同时感受了泥路、水泥路截然不同。

何际荣介绍,镇东村是马坡水库移民村,是国家级贫困村。1976年,国家兴建马坡水库,3000多人口的镇东村有7个生产队要移民1500多人,剩下1500多人变成了“库区余民”,并从低处般到高处居住。搬到山上居住之后,因为无路可走,村民的生产、生活极不方便。有一条路,成了“余民”的梦想。

1976年,当时的老支书赵礼荣带领村民,靠手挖肩挑人扛,20年挖山不止,一直到1996年,硬是开出了一条6.9公里的村道,但仅能通行手扶拖拉机。以后,县交通局又出资50多万元,村民每人集资200元,村里又向村民借钱,向信用社贷款,再经村民“八年抗战”,把这6.9公里山路拓宽成为农村4级村道。

 第三次修路,村民修建水泥硬化路

2013年,在自治区新闻出版局驻村第一书记张超的策划和四处奔走下,在县交通局、扶贫办、移民局及一事一议政策的支持下,镇东村在仅有自筹资金16万多元的情况下,共获得投资317万元,第三次开始修路:硬化这条6.9公里的村道。

为了那笔16万多元的自筹资金,村民陈育基夫妇捐款2.3万多元,老支书赵礼荣把自己养鸡的收入3.3万元全部捐献,老人赵礼书竟然也捐了2.5万元。在外经商、打工的村民自然也是纷纷捐款,村中有5位老人还捐出“棺材钱”,8位青年把结婚收到的礼金钱也捐了出来。为了硬化好这条出山的幸福路,村支书何际荣原来做木材生意收入不菲,此时也不做生意了,一心一意忙于硬化村道。驻村第一书记何超,原本任职一年就要轮换,可他主动请缨,要求再干一年,一定要把这条路硬化了才走。

目前,这条路已硬化4.5公里。

这条寄托着众多人梦想的出山致富路,不久就将完整呈现在人们面前。

新闻推荐

城隍派出所铲除赌患绝不手软

...

兴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兴业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