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荡气回肠的“玉林茶魂”

玉林日报 2012-11-07 04:15 大字

茶叶曾经是玉林农作物“版图”中非常重要的一块,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在很短的时间内它就沦落成“版图”中很不起眼的“小不点”。在其漫长的徘徊挣扎期,有一些人仍然苦苦执著于要重振其昔日的荣光,屡败屡战,终于在新世纪来临之时,玉林的茶叶慢慢有了恢复发展。在其起起伏伏的波浪线的背后,活跃着的这些茶农、茶工、茶商们辛勤劳作、殚精竭虑的身影,它们传递着一个信息:玉林的茶叶是有灵魂的!是的,正是这些人与它相关的故事构成了玉林茶叶当代“人文历史”中精彩的一页。

其兴不易其衰却很快

如果现在说茶叶是玉林特色农作物的“贵族”,肯定没有人信,因为就目前其种植面积、产值来说在玉林农业这个“大盘子”里中是微不足道的,现在玉林的茶叶种植区最大的在兴业县,大概有1044公顷,其次在容县松山,有66公顷左右,另外在福绵石和镇还有茶山26公顷,其他的博白、北流等县(市)的茶园面积全部加起来最多有30多公顷。

然而追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北流的茶叶种植最早可以追及到唐朝,据《新唐书韦丹传》载:宪宗时韦丹任容州(今广西北流县)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府已从政策上鼓励当地民众种茶,之后茶叶种植在北流一直在缓慢地不断发展,当时上岭、白塘、窖山、冻水四地茶区的茶叶闻名遐迩。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玉林的茶叶种植达到了最高峰:广西是全国茶叶主产区,原玉林地区则是广西最大的茶叶产区之一,而且茶叶成为当地最大的出口创汇商品。其中博白、北流两县的茶叶生产规模来说不仅是在广西,在全国茶区中排位也是非常靠前的,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博白还曾被评为全国十大茶叶生产发展县之一。

然而其兴并不容易,其衰却是很快,20世纪90年代后在很短的时间内,玉林茶区面积迅速减少,在博白、北流两大茶区,其茶叶的种植、加工到现在可能也恢复不到其高峰期的10%。这样的兴盛、衰落与一种叫“红碎茶”的产品密切相关。红碎茶是适应欧美人饮用的一种红茶产品,是国际茶叶市场的大宗产品,目前占世界茶叶总出口量的80%左右。而红碎茶的生产在我国大规模生产仅仅有30多年时间,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根据出口创汇的需要和广西发展红碎茶的优越条件,确定桂南为发展红碎茶的重点地区。自治区对农场或农户实行茶叶生产的化肥和原粮奖售政策,茶叶种植因此迅速在玉林地区升温,像现在的玉林茶叶主产区——福绵区石和镇、兴业县山心镇都是在那时发展起来的,广西农垦在玉林地区包括桂南农场在内的4个农场也大规模地发展种植茶叶,各地办茶厂的积极性也异常高涨,据容县松山镇的三茗茶厂总经理蔡汉言说:“当时的容县各镇都由当地政府或供销系统办有茶厂,三茗茶厂的前身——松山红碎茶厂就是这样办起来的。”

红碎茶出口的好日子一直持续到1988年,在当年达到历史最高峰后,受国家政策调整及国际市场影响,1989年市场急转直下出口产值迅速回落,以后继续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对转型准备不足的茶厂纷纷倒闭,茶农也淘汰了茶树改种其他作物。容县的10多家茶厂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仅剩下的松山茶厂,也是奄奄一息了。“没落贵族”的沉沦挣扎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玉林茶业一直在沉沦中挣扎,苦苦寻找自己的复兴之路。这里面不乏一些很有意义的探索,有的坚持下来了,最终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的没有坚持,留下很多遗憾,但是无论成功、失败,它们都沉淀下来成为玉林“人文茶史”中很有价值的思想财富。

20世纪90年代的北流市早已不复“全国茶叶生产基地”的荣光,昔日的四大名茶区只能是一些老年人的回忆了,唯独北流市茶厂还在顽强地生存着,这个位于山青水秀的勾漏洞景区附近的茶厂在大家都满足于红碎茶出口订单时,独辟蹊径开发了茉莉花茶,于是在所有茶厂都处于水深火热中时,它却活得相对滋润。20世纪90年代中期记者曾经采访过这家茶厂的负责人,据其介绍茶厂因为开发了茉莉花茶这个品种,还在北流西埌、新圩等地发展起过千亩的茉莉花种植基地,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当时的《大众报》(现在的《玉林日报》)还多次介绍过茉莉花种植这个“明星产业”。

然而茉莉花茶这个产业,在北流发展的同时,广西横县也在做,当地茶厂迅速扩大产能,茉莉花的扩张规模也非常快,确立了竞争优势,最后是现在横县茉莉花茶总产值已达到27亿元,茉莉花种植面积有6666公顷,鲜花产量和花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60%,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茉莉花种植和花茶加工基地。而北流市茶厂“败退”得很是彻底,其原来的厂址早已被另外一家公司“占领”,茉莉花种植由于没有龙头企业带动,这个曾经的“明星产业”在北流已经基本“枯萎”了。无心插柳却“歪打正着”

茶厂倒闭对茶农影响最大,大多数茶农干脆利落地淘汰掉自家的茶树,改种其他作物,有的茶农却不甘心,在一些“强人”的带领下搞起家庭式的手工作坊,福绵区石和镇塘茂村村民罗绍芳就是这样的“强人”。

塘茂村在20世纪70年代就发展起规模化的茶叶种植,1976年罗绍芳在新桥供销社茶厂当起了工人。1986年供销社茶厂解散后,罗绍芳下岗了,当时她有两个问题急需解决:今后的生活怎么办?家里的1公顷多的茶山怎么办?很自然地她选择了搞茶叶加工,自产自销。由于资金的问题,她无法采购加工机械,只能是手工操作,却在无意间培育起石和镇的“手工茶”产业。

记者亲眼目睹罗绍芳手工制茶过程,“塘茂手工茶工序是杀青、揉捻、炒干,其中杀青是决定绿茶品质优劣的关键工序,杀青工序温度要达到80度杀青出来的茶才好饮,感觉不嗅青。低温炒出的茶味道不好。”一早摘下的一芽一叶茶青,摊在竹席上晾干部分水分后,就开始进入杀青、揉捻、干燥等制茶程序。杀青炉是两只烧柴枝的炉灶,上面架着两口镬头,有人专司柴火控制镬头温度,罗绍芳在烧得火烫的镬头中用手迅速掀起掀落茶叶。而揉捻最是体现手工的不同效果,茶叶在制茶人一双手掌轻去重来,仿若太极手一般的转圈揉捻下,叶细胞被揉破,让茶叶所含成分在冲泡时更好地溶入茶汤中。“机器制出来的茶叶容易碎,入口较涩,手工茶则胜在茶汤更细腻丰富,回甘度更好。”据玉林市茶艺学校陈老师介绍,石和的传统手工茶一批只制一簸箕,大约3斤的茶青,“原料少,制起来更易控制更精工,当然也更能出精品。”然而几十年炉火的“煎熬”,罗绍芳的手也变成了粗糙、乌黑异常的“铁手”。

看到她“找到吃”了,本来已经基本放弃的茶农纷纷向她学习手工做茶的方法,渐渐地塘茂村发展起茶叶手工作坊有100多户。虽然20多年来,茶叶市场大起大落,塘茂村及其周边的茶山却得已保存下来。山心茶叶的“凤凰涅槃”

玉林茶业在新世纪后渐渐有了恢复的迹象,现在行业内有一句话:玉林茶业看兴业,兴业茶业看山心。山心镇是目前玉林最大茶叶种植及加工基地,茶园面积大概有333公顷,有16家茶叶加工企业,创出了“山心毛尖”等多个特点品牌,曾在全国茶叶评选中荣获“最佳产物奖”。然而本地茶厂及茶叶品牌都是在新世纪中涌现出来的,这不得不提到兴业县山心绿峰毛尖茶厂的总经理李云,这个下岗工人的创业之路浓缩了兴业茶叶的“凤凰涅槃”的过程。

山心镇是玉林市历史悠久的产茶区,以丘陵山岭为主,土壤呈酸性,无污染,出产的茶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素有“广西绿茶之乡”美誉。特别是境内葵山出产的“高山茶”更以汤绿耐泡,滋味醇香浓厚,回味甘甜。被称为玉林的顶级茶。这里的茶叶由于其质量优良,成为制作各地“名茶”的“基础材料”。像云南普洱茶等国内名茶生产厂家均大量在此收购鲜茶叶,加工后贴上自家的商标。这样在玉林各个茶区相继沦落时,这个茶区保留了下来,然而茶农却没有从中得到很大的收益。

2005年山心供销社下岗多年职工李云正是看到其中蕴含的商机,与数个伙伴合作创办了山心第一个民营茶厂。这个茶厂一成立,第一件事就是创建了自己的茶叶商标。有了一定实力后,李云开始在种植基地上下工夫,自己在高海拔山区发展了20公顷的有机茶种植,并成立合作社,对社员免费发放云南大叶茶、鼎坑茶、福云六号等精良品种幼苗,改良了茶树品质,目前其茶厂的种植基地已经发展到200多公顷。在茶叶生产上实行标准化生产,在山心的茶厂中率先通过“QS”认证。

正是这种品牌化运作,山心茶业终于走上了一条自主发展之路。“现在山心的鲜茶叶很少外销了,因为本地的茶厂自己都吃不饱!”继承创新中“红茶”重生

玉林茶业复兴中,让记者最为感叹的是,“红碎茶”的生产技术在玉林绝迹了10多年后,却以另外的一种形式重出江湖,成为现在玉林茶叶在市场竞争中的生产技术的“制胜之宝”。

位于容县松山镇的三茗茶厂前身是广西容县松山红碎茶厂,上世纪70年代建厂。由于红碎茶产品质量好、味道好,深受欧美市场消费者喜爱,所以它的红碎茶也是玉林茶厂中最晚停止生产的。然而它运行到2000年已经资不抵债,县城一家国有企业下岗工人——蔡汉言误打误撞接手了这家企业。在其手中,这家茶厂转型生产绿茶为主,其经营手法与李云大同小异,茶厂也走上了正轨。

2010年后随着国内养生热的兴起,原来一直不受国人喜爱的红茶由于其养生保健作用,在市场上热了起来,“金俊眉”等红茶创新品种更是创下了天价。蔡汉言也跃跃欲试,他最大的资源是茶厂保留下来的一位熟悉红茶标准化生产的老茶工,于是两人一起合作攻关。在失败了无数次后,在继承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三茗茶厂终于研发出自己品味的红茶。

红茶生产的工序要经过采摘优质的鲜茶回来萎凋,到揉捻,揉捻后发酵以后就烘干,烘干后提香。蔡汉言说:“这其中有几个环节非常讲究技术。第一要有质量好的鲜茶,第二是每一道工序都要达到最佳标准,才能生产出比较优质的红茶。红茶工艺中最关键是发酵,这要严格把握好温度、湿度、空气流量,这是我们的核心技术。”

蔡汉言用类似“金俊眉”的金黄色茶叶给记者冲了一杯茶。红亮的茶汤、醇厚的茶香,一刹那间,让记者顿时有了“30年河东,30年河西”之感,觉得玉林人文茶史也更加丰满厚实。是啊,正是山河曲折回转才让此山此河更为美丽可爱,然而在曲折中它们终归是有着一定山脉、河水走向的,在玉林茶业的起起落落发展中,最终它也在往正确的方向走,冥冥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力量在左右着其“人文史”呢,这也许就是玉林的茶魂吧!

新闻推荐

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

兴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兴业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