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种植户期盼“苦”去“甘”能来

玉林日报 2012-09-03 04:52 大字

初秋,记者来到了位于兴业县葵阳镇葵峰村外的广西最大的余甘果种植基地进行采访。跟着种植基地的工人,记者爬上了山顶,望着眼前近200亩山地上,累累的果实将果树的枝头沉甸甸地压下来,这片山林间的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丰收的芳香。当我们正为这丰收的景象感到高兴的时候,站在我们身旁的种植基地老板李彪却满脸愁云:“今年的丰收可能又是一场空。”去年有两成烂在树上

来自葵峰的李彪从2000年开始租下这片山地种植余甘果。

“当时经过考察了解到余甘果润肺化痰,生津止渴,降血压,增进食欲,可治喉炎和乙肝,具有很好的医疗和保健效果,经常被用来作药,并且它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低。最重要的是在玉林都没有人种植余甘果,我觉得这是个机会,于是就包下了200亩山林,从平南引进经过改良的大玉余甘果的种苗进行种植。”李彪说道。同时,李彪的弟弟和另外的朋友也接着承包下了附近500多亩山林种植余甘果,在葵峰村外形成了一个总面积达700多亩的目前广西最大的余甘果种植基地。

经过10多年的种植护理,李彪的余甘果终于在去年迎来了大丰收,整片果林产果量15万公斤左右。正当李彪信心满满地将自己的余甘果推向市场销售时,却发现难以找到销路。由于余甘果在进食时“先苦后甜”,人们大多不喜欢吃,作为水果上市销售鲜有人问津,大多数余甘果只能用来作药和腌酸。为了找销路,李彪跑遍了玉林市的罐头、酸料加工作坊推销自己的余甘果,并且在把余甘果运到宏进批发市场向外地的客商推销,但是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稳定的销路。

销路不好,李彪还要付给采摘余甘果的果农每公斤0.6元的工钱,到最后李彪干脆停止了采摘,让近2.5万公斤的果子烂在枝头。今年又苦盼销路

鉴于销路不好,李彪在今年不但停止了对果林的施肥,日常的除草等工作也不做了,几个山头的果林中的杂草都长得半个人高。但今年整片果园的产量估计达到5万多公斤,果子的销路又成了李彪的心病。

在余甘果的销售上,李彪发现,在玉林对余甘果需求最大还是罐头、酸料的加工作坊,但是需求最多的一家也只有2500公斤左右,无法大量地购进他的余甘果。在宏进批发市场买他的果的多数是一些外地客商,他们只不过是几斤或者几十斤地买回去尝尝鲜而已,这让李彪始终无法找到稳定的销路。“现在最揪心的还是销路,销路不好,有产量潜能都不敢让其充分发挥,甚至还去压制产量。从种植到现在的投资都没有收回来,今年果实采摘的人工费用、运输费用一直在上涨,现在资金运作上的压力非常大。”李彪苦笑道。果实深加工才是出路

李彪认为,光靠自己销售是无法将余甘果的销路打开的,只能进行深加工。据李彪介绍,鉴于余甘果的保健作用,去年他已经进行了小规模的尝试,将余甘果加工成余甘果茶和果醋,品尝过这两个产品的人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苦于缺乏资金这一瓶颈,他根本没有办法进行余甘果深加工。李彪说:“下一步我想去寻找几个合作伙伴,希望能共同合作,建一个余甘果的深加工基地。我们有稳定的原材料,产品加工的技术我也基本掌握,我想我们加工出来的产品在销售价格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优势。我希望能通过努力,把余甘果做成一个产业,目前在国内市场,余甘果茶和果醋在市场上都属于空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10多年的种植,已经让李彪的余甘果种植园的产量逐步走向了稳定,经历创业的种种艰难,他更加期盼寻找到合作伙伴,通过不断努力,将自己的余甘果经营得更好。

新闻推荐

兴业地税:做好信访维稳工作

...

兴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兴业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