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探索传承“非遗”的使者
兴业县地方曲艺绽放着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它历史悠久,深得群众喜爱,玉林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把它列为重点保护项目。而兴业的“兴联鹩剧团”是这朵奇葩的最好传承者——
在兴业县第一届鹩剧汇演上,兴业县兴联鹩剧团的演员以精湛的技艺,将参赛曲目《奠基》中的人物演绎得淋漓尽致,最终荣获一等奖。领奖台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引起了记者的兴趣,他就是兴联鹩剧团创始人团长罗生才老先生。
几天后的晚上,记者应罗老的邀请到兴联鹩剧团采访。剧团排练场所——兴业县老年大学,远远就听到一阵悠扬的歌声,走进去一看,原来兴联鹩剧团的团员早已开始排练了,拉琴的、演唱的、走场的……好一派热闹的场面。
“除了农忙时节或刮风下雨,我们剧团团员每天晚上都会准时来到老年大学排练。”罗生才告诉记者。创始:源自对鹩剧的痴迷
兴联鹩剧团正是记者眼前这位87岁高龄的老者于1975年一手创立的,当时叫石南镇文艺队。“罗老自小爱好文艺,已从事了几十年的民间文艺工作,对鹩剧可谓极度痴迷,”采访中,正在排练的团员梁阿姨告诉记者,“我们团里的乐器大部分是罗团长掏钱买的呢。”
原来,去年文艺队更名为“兴联鹩剧团”后,罗老先生到处物色“唱鹩”的人才,前后招募了石南、葵阳、城隍、山心等好几个乡镇的鹩剧精英前来加盟,剧团成员也发展到创历史的37人这样一个正规鹩剧团。罗老还将自己的全部积蓄掏出来购买了各种乐器。执着:只为能保护与传承
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力让罗老先生拥有这样无私奉献的精神呢?记者觉得很好奇。
“我自小就爱好唱鹩,至今已唱了几十年了,越来越让我担心的就是鹩剧后继无人呀!”罗老先生长长叹了口气说,“只要能办好这个剧团,使我们兴业县的地方戏剧——鹩剧后继有人,花多少心血我都乐意!”
罗老先生对鹩剧的执着和大公无私的人格魅力,感动了剧团里的每一位成员。大家纷纷有钱出钱,团员陆显辉就是自发掏钱为剧团购买部分乐器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其他团员就有力出力,以艰苦排练来表达对罗老先生的敬意。
兴联鹩剧团里的成员有很多是来自县城周边各个乡镇的农民,他们白天干完农活,晚上就驱车赶往县老年大学集中排练,从来不言辛苦。团员梁桂芳就是很典型的一位。梁桂芳今年已70岁了,是葵阳镇六闲村一位朴实憨厚的农民,每天晚上都从家里骑半个小时的摩托车出到县城和剧团的成员一起集中排练,从不间断。汇聚:众人拾柴火焰高
梁桂芳十几岁开始唱鹩,二十岁不到就成了远近闻名的鹩剧师傅。几十年来,他言传身教培养唱鹩人才上千人。现在他成了罗生才的左右手,身兼兴联鹩剧团导演、编剧,为剧团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剧本,参加兴业县第一届鹩剧汇演并获得一等奖的节目《奠基》,就是他的作品。
“梁师傅写的剧本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比如他所写的《车祸之后》、《种养状元结鸳鸯》等,都是他根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而编写的,因贴近生活,所以每到一处演出都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罗团长告诉记者。
兴业县文体局文化馆馆长黄楚霞,还告诉了记者发生在剧团里的一个动人的故事:“几年前,团里一位女同志来排练时,丢失了电动车,为了使她以后能安心来排练,剧团里的全体成员你一百我一百自发捐款,为她重新买了一辆新的电动车……”
而当记者得知,从去年到现在,兴联鹩剧团在本县及周边县市、农村共义务演出了几十场,没经费团员们自己筹,不计个人报酬,与剧团共同面对困难。正是他们心中那颗对鹩剧的炽热之情,在鹩剧的抢救、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过程中,默默地无私奉献着,让他们成为了“鹩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副其实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新闻推荐
...
兴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兴业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