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为“留守儿童”做些什么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故土到城市务工,使得大批的孩子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一种新型的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即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1.4亿农民工常年在城市务工或经商,我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达3000万人左右。截止到2011年8月,兴业县留守儿童30804人,占全县学生总人数的37.7%。其中隔代抚养21173人,占25.9%;亲属寄养6633人,占8.1%;学校寄宿1000人,占1.2%;其他1998人,占2.4%。
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岁至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而他们普遍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容易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自控能力差,生活习惯不良等。特别是隔代的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在物质和精神过于纵容或无条件满足,更会将“留守儿童”推向“问题儿童”。据调查,在一些地区,留守儿童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40%以上,还有资料表明,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留守儿童。这就不仅仅是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心理和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广大农村亿万家庭的自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因此,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笔者认为,可从强化家庭教□陈儒立育、强化学校教育、强化社会参与等“三个强化”努力。
一是强化家庭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社会各方面应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宣传普及家教知识,教育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在留守儿童父母回乡探亲时,组织他们参加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学习,引导他们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教育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相关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合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是强化学校教育,体现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根据每一位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有针对性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指导,并进行跟踪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三知,即知道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知道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知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的情况;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三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代管人进行沟通。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开通“亲情热线”电话、开展“结对子”活动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老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通过“两免一补”等办法对贫困的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救助,使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三是强化社会参与,构成呵护网络,营造爱心温暖健康家园。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引起社会关注,充分认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并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宣传,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关注,积极推动社会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全社会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环境。社会要热心帮助留守儿童,不歧视他们。农村基层干部要关心留守儿童,了解其基本情况,帮助其解决困难,减轻他们的劳动负担。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对帮助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如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招募有一定心理辅导常识的大学生组成专门面向留守儿童的义务帮教队伍,给留守儿童和代管人提供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辅导。有关部门要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对游戏厅、录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进行管理和整治,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根治精神污染对儿童的毒害。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娱乐活动,优化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熏陶。
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留守儿童”的明天将会是美好的!
新闻推荐
...
兴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业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