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在抵抗日寇侵略的战场上,他是英勇的抗日战士;和平年代,在抵制消极思想入侵的战场上,他又成为雷锋的宣传员。半个世纪以来,他从未停止过学雷锋的脚步,好事做
霍新铭老人制作的雷锋展板
通讯员 黄浩 本报记者 白亮
在神木县城凯歌楼附近的一套单元楼里,记者见到了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霍新铭老人。霍老高高的个子,精神矍铄,眉宇间常常带着一种笑容,走起路来腰板依然硬朗,看上去只有70多岁。
这是一个七八十平方米的单元房,是霍老的儿子花2万元向别人租的,专为老人学雷锋弄展板用。房间里堆满了报纸和各种学雷锋的展板,还有多年来国家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的剪板。
这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的革命战士,从没有向组织提出转离休的合理要求,现在依然是退休待遇,过着简朴的生活。他说:“战友们把生命都献给了国家,我离休工资不要,退休工资已经够我花了,让这些钱建设国家去。”听了他的话语,就不难理解人们为何要把他称为“霍雷锋”。
逐梦雷锋 痴心不改
霍新铭1925年7月出生于神木县城一户贫民家中,1941年5月参军,先后参加过抗击日寇的包头滩战役,曾跟随毛主席转战陕北。当时在部队里,虽然他只有初小文化,但已经算是一个秀才了,自然就成为一名宣传员。他经常找石灰、掏烟煤,写标语,教战士们唱革命歌曲。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了包头铁工厂当了一名工人。1952年4月因母亲有病返回神木,并被安排在小学教书。
1963年在杨伙盘小学任教期间,8个村子共有40多个学生,就霍新铭一个教师,教1至4年级复式班。当时学校条件非常艰苦,连个厕所都没有,房子既是教室,又是老师宿舍,孩子们只能在炕上支起木板读书,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是42.5元钱。那时很多学生要步行十多里路,才能到学校上学,再加上是农业合作社,大人们早出晚归,辛勤劳作,没有时间照顾和教育孩子,于是经常有群众和生产队员来反映,学生为了节省上学时间,踩踏群众的庄稼,或者在上学路上打架生事,致使整个学校的存在受到群众的质疑,甚至生产队长等群众干部也不再支持学校的工作。面对这种困境,他思索着好的办法。
正值此时,毛泽东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的事迹让他豁然开朗,他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了。于是他召集全校的学生坐在一起,向大家讲述雷锋的故事,并将《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教给所有的学生,让他们在上学和回家的路上唱歌,并教育他们学雷锋,不要踩踏群众的庄稼,不要打架,同学之间应该互帮互助,我们应该做好事,不做坏事。同时他在学校广泛开展学雷锋,争当“红小兵、红领巾、三好学生”的活动。规定一个学生每年做30件好事,一周汇报一次,对做好事的学生在黑板报上表扬,做一件坏事扣三件好事,学生不但自己要会唱雷锋的歌曲,还要给家里人教,后来全大队都会唱雷锋的歌。刚开始,学校的教室没人打扫,他就第一个去打扫,等到学生到校看后,问他怎么是您打扫,他高兴地说:“我学雷锋了。”正是他的小小行动感化了学生。短短的几个星期,学校再也没有接到关于学生踩踏庄稼的事情,生产队和家长也很满意,转而开始支持学校的工作。
这件事对霍新铭的影响很大,他认识到学雷锋不仅仅是学生的事,也不仅仅是在学校范围内学习,于是就组建了学校宣传队,将学生和群众的好人好事,编成快板、三句半、二人台、话剧等小型节目,吸引了附近村民前来观看,久而久之,以学校为中心,学习雷锋精神的活动,迅速在村庄掀起,村风村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70年代初,他花了两个月的工资,买了2部放映机,在学校附近的村子放映,内容主要是当地的先进人物事迹和一些重要生产活动。
在店塔、水磨河、解家堡任教期间,他走到哪里就把雷锋精神带到哪里。
播撒知识 “无人售书”
70年代,霍新铭由解家堡小学调到县新华书店工作,当了一名流动售书员。他的工作就是背上三四十斤的图书,步行到农村集市上售书。
当时许多乡镇都不通公路,而到了集市因为人太多,照不住摊子,他经常赔钱。后来他把雷锋的展板放在了书摊上,使卖书和学习雷锋做到两不误。他在书摊放一个脸盆,旁边放学习雷锋的内容,让群众自己买书,自己在脸盆里找钱。书摊上还放一个本子,群众要什么书记下来,他下一次给带来。结果每次卖完书,不但不短钱,还经常多出钱来。
“无人售书”就是他不在书摊,那么他在哪里?他在墙上学雷锋写标语呢!他总是赶在乡镇部署之前,就把标语写在了墙上,当时17个乡镇没有他没有写过的标语,这些标语主要是学习雷锋、计划生育、土地、有关党的政策方面的内容。每次下乡同事们都带着干粮,他却带着墨汁和石灰写标语,当别人问他在干什么时,他总是自豪地说:“我学雷锋呢”。创造性地在全省率先推出了“学雷锋无人售书点”的他,成为全省学习雷锋的积极分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他在县文化馆、图书馆工作期间,在办学习雷锋展板的基础上,在各学校和单位办起了图书代借站。他骑着自行车每周为30名离退休老干部送书、换书一次,每半个月为县中队、雷达站官兵送、换各种杂志和科技书籍一次。
1986年的正月初二,县中队的二十多名战士,敲锣打鼓将一面写有“智力拥军模范”的镜匾送给了霍新铭。
遇到学生放假,他怕学生下河耍水出事,每逢星期天他都举办“小人书读书会”,他自费买的小人书有1000多本,孩子们非常喜欢他的小人书,书摊前总是围着许多人。
霍新铭50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学习雷锋,不计任何报酬,他没有伸手向国家要过一分钱。他从1963年以来,每个月自己拿出百分之五的工资,用于学习雷锋办展览,订报、买颜料、画笔等各种费用。有人问他图啥,他说:“不图啥,我从学习雷锋中,找到了快乐和人生的意义。”
长城卫士 老年标兵
1991年,霍新铭从县图书馆退休后,义务当起神木县各学校的课外辅导员,他给同学们讲雷锋故事,教雷锋歌曲,摆放雷锋展板,教育孩子们从小学习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把自己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退休后的霍新铭在学习雷锋的同时,还在思考着为社会做更大的事,使雷锋精神能更深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中。
神木县是长城的主要分布县之一,境内有战国秦长城和明长城遗迹达125公里,有186个墩台,许多遗迹由于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侵蚀,甚至人为破坏,面临灭迹的危险。1994年,神木县长城协会成立,霍新铭当选为理事。他不负众望,和乔恩民等几个退休老干部一起呼吁,共筹集资金30多万元,恢复了石壑子4个长城烽火台。石壑子长城烽火台建成后,霍新铭干脆住进了烽火台,成为一名长城的义务守护员,昼夜守着长城。
他自己动手建成了长城展厅。有毛主席纪念室,抗日战争纪念室,雷锋纪念室,新中国的变化纪念室,被确定为神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时,他一边建展厅,一边开始绿化长城的行动。白天他要忙建展厅的事,晚上他开始在院里挖坑,第二天再把柏树栽上,最后下河滩担水浇树。他自己在长城上做饭吃,饥一顿、饱一顿,有时甚至忘记了吃饭。几年间,他栽植了一行行柏树,下河滩担了2万担水。
在守护长城期间,有一次他碰到3个学生拿弹弓打路灯,便拦住他们讲了雷锋的故事,使那3个同学认识到了错误,一起把弹弓交给他,并表示一定要向雷锋学习,今后不仅自己再不打路灯,而且还要教育别人不要打。过了一段日子,那3个学生又专程给他送来了9个弹弓。
霍新铭在石壑子烽火台一住就是20年。20年来,石壑子长城展厅成为神木县中小学生团队活动的首选地,同时也吸引了内蒙古包头市12中、东胜8中的学生等来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50多万人次参观过他的展厅并受到教育。
一个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扛起雷锋精神这个武器,在另一条抵制精神污染的战线上坚持“抗战”半个世纪。霍新铭这种清贫、坚守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他也因此多次被省、市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2014年,他又被榆林市委组织部、老干局授予“五好老干部奖章”。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屈荔鹏)为维护辖区群众利益,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纠纷及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近日,神木县高家堡派出所紧紧围绕宣传、化解、打击三个环节,扎实做好各类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工作,有效地维护了辖...
神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神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