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张凤明:从电焊工到技能大师

陕西日报 2014-12-28 19:15 大字

何明亮

从19岁走上工作岗位,拿起焊枪,一直到40多岁,张凤明依然手握焊枪,战斗在煤海一线。二十年风雨征程,他探索不息,奉献不止;二十年锐意革新,他成绩非凡,荣誉等身。

勤学苦练 练就超群技术

张凤明出生于神木县大柳塔镇,1990年,19岁的张凤明招工进了神东公司,被安排在维修中心,从事电焊工作。对于农民出身、文化知识极其有限的他来说,这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人生的挑战。因为对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张凤明不含糊,但对电焊行业来说,却是一窍不通。“没有过硬的技术,就当不了好工人”。他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做一名优秀的电焊工。为此,在单位外委培训学习的时候,他专心学习,苦练技术。

1993年,张凤明和工友们学成归来,正赶上公司承揽回一个项目——焊接大型管道。起初,大家跃跃欲试,争先恐后想展示自己的能耐。然而,当大家兴致勃勃地赶到工地时,人人大眼瞪小眼,谁也不肯动手。原来,大家学的是基础电焊知识,对于这种定位电焊工作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更不用说实际操作了。最后,单位领导只能做出无奈的选择——外聘师傅。

这次事件对于张凤明的触动很大,他抓住外聘师傅短暂的培训机会,不舍昼夜地勤奋学习。每天,他泡在工作岗位上,不停地加班加点干活,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师傅更多的指点。由于当时劳动保护条件较差,定位电焊大多数时候需要“仰焊”,这样一来,眼睛被弧光刺得红肿不堪倒是小事了,最要紧的是,焊花落在脸上,烫出无数的斑点,这些斑点瘀结成痂,一层层地蜕皮……他的脸上不知为此掉了多少次皮。但他依然不肯放弃难得的学习机会。上班期间,苦学不辍,下班以后,他继续留下来练习平、立、横、仰等各种电焊技法,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打磨、固定、焊接、检验的过程。白天苦练不说,晚上回家,还要接着看书,《金属材料学》、《焊接工艺学》、《焊接热处理》等专业书籍,成了他枕边触手可及的工具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凤明的电焊技术日臻化境,他不仅开始承担起了主要的焊接工作,还在神东公司举办的青年岗位能手技术比武中,一举夺得焊工第一名。对此,他并不满足,继续勤学苦练,还自学考取了“压力容器焊接”资格证书,连续多年在神华集团公司举办的技术比武中,荣登焊工组三甲,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带头人。

吃苦在前 汗水擦亮青春

张凤明,不仅技术超群,他勇于奉献的精神也是有口皆碑。从参加工作的20多个年头里,他放弃了无数个节假日,义务加班加点,先后维修中部槽一万多节,制作平板车2000多台,井下抢修200多次。一个个鲜活的数字背后,交织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串串辛勤的汗水、一个个放飞的梦想。

1993年张凤明在所在的安装公司承担管道焊接的任务。那时候,各类管道大都是地埋管道或者是在地沟里架设的管道,需要焊接的部位低,焊接的时候经常要弯着腰、勾着头。为了焊好每一个焊口,有时他要躺在地上连续焊三四个小时。汗水湿透了衣服,拖湿了地面,火红的焊花飞溅到耳根、胸膛,烫得人钻心地疼,实在痛得不行了,就停下来搓一搓,强忍着继续干。更多的时候,因工作空间狭小,他得缩着身子焊接。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工作起来相当吃苦和憋屈,每当完成一项焊接任务,张凤明总是累得腰酸背疼,直不起身来。这样的情况,好天干活还好点,如果赶上了三伏天或三九天,干起活来的辛苦更是难以想象。然而,不管工作环境如何艰难,张凤明从来没有丝毫怨言,不仅如此,他还总是把相对轻松的活留给别人,把急、难、险、重的活留给自己。

有一年春节,榆家梁煤矿采煤机摇臂底座开裂,若不及时抢修就会造成停产,矿领导向维修厂提出求援要求。由于井下的空气潮湿环境恶劣,焊接条件差,特别是该底座是铸造件,焊接性能不好,而且修复焊缝的强度要求高,必须派技术精湛、敢于吃苦的人下去方能胜任。经值班领导研究,决定由张凤明承担这项任务。而此时的张凤明刚好回家休假,但他接到任务后,顾不上与家人团聚,连夜赶赴榆家梁矿井下抢修。经过一昼夜的奋战,终于成功地修复了该底座,提前排除了故障,及时恢复了矿上生产。

夙兴夜寐 勇攀技术高峰

稍懂电焊知识的人都会明白,电焊焊接需要二氧化碳焊机、气瓶及其它一些配套工具,由于焊接地点不固定,焊接时需要天车吊运电焊设备。这样不仅使焊机容易损坏,而且天车吊运给操作人员也带来安全隐患。然而,在神东公司,电焊时并不需要天车,而是用更加灵活轻便的手推车来运送。这种灵活轻便的手推车就是由张凤明设计制造。

这样的小革新仅仅是张凤明革新成果中的小插曲而已,他的革新成果频频在神东公司开展的优秀小改小革中获奖。

缸口是综采机的一个重要部件,一个缸口在完成一个工作面的采挖之后,就因为腐蚀、漏液,支架不能完全升起而无法继续生产。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彻底更换,另一个修复缸口。由于更换一次缸口需要四五百万元的费用,所以,绝大多数时候是通过修复后重复使用。但修复缸口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技术活,本单位的人谁也没有这个技术,一直以来由外单位负责修复。而外单位修复影响生产不说,成本很高,有时质量也没有保障。张凤明决定攻克这个技术难关,自己动手修复。他经过多次的反复研究,试焊加工,安装实验,终于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从此,缸口出现腐蚀问题,就地解决,再也不用求助外单位了,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节省了大笔开支。

销排,是进口采煤设备中的重要部件,用土话讲就是煤机行走的轨道。销排用的时间久了,容易出现磨损、破裂、疲劳裂纹。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必须更换销排,否则就有生产安全隐患。销排更换一次需要花费27万余元。虽说这笔开支由各煤矿自行负担,但张凤明还是觉得这笔钱花的太过冤枉。于是,决定通过修复销排重复使用来减少开支。他的这个设想得到了上级的赏识,并责成由他负责该项修复工作。张凤明通过母材化验、焊材匹配,经过一个月的研究试验,最后采用特别的焊接工艺,终于实现了销排自主修复的夙愿。

多年来,张凤明的技术革新远不止这些,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带领班组成员进行各种技术革新7项,其中两项已申报专利。张凤明先后多次获得“杰出青年先进个人”、“优秀青年岗位能手”、“劳动模范”、“十大杰出青年”等各种荣誉称号,可谓是荣誉等身。但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他没有丝毫自满情绪,而是树立了更加远大的人生目标!创新和推广新的焊接方法,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减轻手工焊有毒烟尘对焊工的伤害,已经成了张凤明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

新闻推荐

以文化引领发展以创新铸就辉煌 ——榆林市国家税务局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纪实

榆林市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申银军在神木县国税局锦界税务所调研纳税人在自助办税系统前进行申报纳税近年来,榆林市国税局始终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以组织税收收入为中心,坚持依法...

神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神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