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防治沙走出新路子
本报讯近年来,榆林市坚持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探索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质量与效益同步提升”的六种防沙治沙新模式。
沙地铁路—高速公路护绿路治沙模式。在神延铁路、榆—靖—定、陕蒙高速陕西段、榆—神—府沙漠高速公路两侧各1—5公里范围内,采取乔、灌、草以行状、带状、块状混交方式,营造防风固沙阻沙林,治理沙化60万亩,保障了铁路、公路的畅通。
沙地樟子松造林综合示范模式。以樟子松套笼栽植技术和紫穗槐灌木林为主,在榆阳掌盖界、横山哈兔湾建立20多万亩综合治理示范点,一次性成活率达90%以上,辐射面积60余万亩。
黄土覆沙综合治理示范模式。在榆阳七里沙、神木马场梁采取漏斗大坑大苗深栽、生物网格固沙,推广应用美国干水、生根保水剂、容器盛水、容器苗栽植等多种抗旱栽植新技术,建立10万亩以上的大规模治理示范点。
城镇生态园建设示范模式。位于榆林城周边占地1.5万亩、投资3.5亿元的榆林国家级沙漠生态公园,已引入适合沙地生长又具防护作用的樟子松、河北杨、杜松、云杉、圆柏、臭柏、火炬树、五角松、白蜡等150多种植物,成为陕西省沙区植物品种最为集中的地区,同时进行了大量冻土移栽、开心果引种栽培、柽柳嫁接肉苁蓉等多个科学试验研究。
生态经济型防沙治沙模式。在总结石光银、牛玉琴“生态+产业”型治沙模式的基础上,又涌现了杜芳秀、王志兰等治理典型,其特点是从治理开始就注重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神木秃尾河源区水源保护模式。自2002年以来,张应龙依托神木县生态保护协会,承包了该县毛乌素沙漠秃尾河源区各丑沟流域的42.8万亩荒沙,自投资金300多万元实施治理,使昔日的“没毛沙丘”披上绿装。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吕晶实习生王国师报道8月21日至22日,省市政协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工作研讨会在榆召开。省政协副主席张生朝,市政协主席刘汉利,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周树红,市政协副主席高岖、麻宝玉出席会议。...
神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神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