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玉州大塘镇横岭古窑场遗址(上) 横岭的窑火 一段玉林制陶文明记忆

玉林晚报 2022-04-14 06:55 大字

一些古窑的窑口还保留完整

卓家杰在介绍以前留下来的瓦煲

以前的瓦煲作坊还保留有部分产品

每一只瓦煲都刻有商号

作坊还保留着原来的制作工具

在玉州区大塘镇有一个屯,至今仍保留着不少有200多年历史的古窑,这一座座古窑成为了这个屯的一部立体“村史”。这个屯叫大塘村横岭屯,村民均姓卓,祖祖辈辈以制作瓦煲为生。据说,他们的祖先是在清代乾隆年间从广东梅州迁过来的。

横岭瓦煲远近闻名,曾经远销两广地区。几百年来,瓦煲制作技艺在这里代代相传。至今,横岭屯仍有不少人家保留着祖辈传承下来的瓦煲制作技艺,并且以此为生。

近日,记者走进这个村庄,探访那些历经了百多年岁月的古窑,了解瓦煲制作技艺传承的现状。

百年古窑场,遍地瓦煲碎片

横岭屯坐落在大塘村北面,背靠山岭,林木葱郁。记者跟随着大塘村党支部副书记卓家杰走进横岭古窑场,只见遍地瓦砾,还有不少瓦煲的模坯,甚至还有较为完整的小瓦煲。

在一个早已废弃的瓦窑窑口前,卓家杰从一堆瓦砾中拾起一只较完整的瓦煲,他说,这只瓦煲有一个细长的“嘴巴”,过去用于煲茶或煲汤、煲中药,应该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烧制的。

卓家杰介绍,横岭瓦煲有20多种类型,其中以煲饭的瓦煲为最多,其次是茶煲。以前,还专门生产一种玉林本土专用的粥煲,这种粥煲的体形不大,煲粥时将粥煲放进火灶里面,利用煮菜或煲饭时灶里的火炭来熬粥。“粥煲放进灶里后,也不用理会,待从田里干活回来,粥就熬好了。”

眼前这座古窑早已停产,但它的窑口仍清晰可见,窑口呈长方形,约有半尺见方,古窑有50多米长。“跟现在的瓦窑一样,古窑有多个烧火口。”卓家杰说,每隔两米就设两个烧火口,左右各一。一次一般能烧3000只瓦煲,一次连续烧16个小时左右。

顺着窑尾的方向走,古窑的形状依稀可辨,只是上面长满了荒草,很难再见到古窑的“庐山真面目”了。

“据老一辈人说,以前整个横岭屯有古窑20多座,几乎遍布整个山岭。”卓家杰说,以前每一座瓦窑旁边,都有一个专门用来晾晒瓦煲坯的小晒场,瓦煲的模坯做好后,先在室内晾干,然后一只只搬到晒场上晾晒。“现在看上去比较平坦的地方,就是以前的晒场。”

横岭瓦煲曾经远销两广

再往山里走,只见沿途都是瓦煲的碎片,颜色有淡红、浅灰、蓝黑等,不少碎片的体形比较大。“以前,还可以看到不少300多年前的古窑,可惜的是现在古窑基本都倒塌了。”卓家杰指着一处已长满荒草的地方说,这是一处清朝时期的古窑遗址,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可以看到古窑的大概形状,如今已是无迹可寻。

记者走近古窑遗址,扒开荒草还可以挖出不少瓦煲的碎片。

在山岭上,至今还有两间保留完整的瓦煲作坊,里面还有不少烧好的瓦煲和模坯,工作台和制作瓦煲模坯的工具也都保留着。工作台是一块厚度达10多厘米的硬木板,中间有一个凹陷很深的圆坑。“这是以前做瓦煲的模坯时磨出来的。”卓家杰说,制作瓦煲时,下面有一个能转动的装置,工人一边转动一边捏制煲坯。卓家杰还现场演示了一遍制作瓦煲的全套工序。

“这些作坊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那时候也是横岭屯瓦煲产业最兴盛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制作瓦煲。”卓家杰说,以前横岭生产的瓦制品很受欢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横岭生产队大力发展瓦煲制作产业。在那个年代,大塘周边的生产队集体食堂使用的瓦煲、饭盅等,几乎全是横岭屯生产的。以前福绵樟木和容县等地制作的豉油,也全部使用横岭制作的瓦盅作为包装瓶。

在作坊里,还摆放着不少编织得较为密实的篾筐。卓家杰说,这些都是用来装瓦煲成品的,横岭屯生产的瓦煲不单在本地销售,还远销梧州、柳州、来宾、广东湛江等地,在销往外地时,横岭瓦煲都是用这种篾筐进行装运。

瓦煲制作技艺传承200多年

横岭屯的瓦煲制作技艺,是从广东梅州传过来的。卓家杰介绍,横岭屯村民全部姓卓,他们的祖先卓玉滨在清朝乾隆末年搬到横岭屯。“我们的祖籍是广东梅州定远县,世代以制作瓦煲为生。”卓家杰说,他们的祖先西迁玉林时,是三兄弟一起来的,西迁的目的就是要在广西发展瓦煲生产。

为什么卓姓祖先选择玉林?卓家杰说,这应该与玉林的地理位置有关。相关史料记载,在宋朝时期,玉林就发挥南流江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加强与外界交往。尤其是玉林曾以生产铜铁、转运盐务、生产陶瓷等为支柱产业。

据介绍,卓姓祖先刚开始迁到现在的大塘圩镇上,住了几个月之后,发现那里的土质不适合制作瓦煲,而横岭屯一带的土质比较适合制作瓦煲。于是搬到了横岭屯并在这里定居下来,发展瓦煲产业。如今,到卓家杰这一代,已是第二十二代。

新闻推荐

容县公安严打租售银行卡等行为 “断卡”行动 一日逮了15人

本报讯(记者曾昶通讯员卢燕)非法开办贩卖电话卡、银行卡是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高发的重要根源,为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容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容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