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点上的马爷

甘肃日报 2018-12-13 03:30 大字

贾雪莲

自打从土沟组搬迁到新的移民点,马爷可就变成大明星了。上报纸、上电视、上网络,上县电视台、市电视台,甚至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都来他家里采访、拍摄。我见了就说,马爷,你出镜率这么高,给我们签个名吧!马爷笑起来也不眯眼睛,一双铜铃大眼,刮得干干净净的瘦长脸,真有点马相。马爷说,再不要笑话我了,老阿奶(老婆)说我光忙村里的事不进门,找我得上电视机里找!

马爷的老阿奶跟马爷特别有夫妻相,个子不高,清秀而温良,善持家。他家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率先搬迁入住了松山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鞍子山村9号移民点,老两口把新房子收拾得又温馨又漂亮,成了其他农户争相参观模仿的样板间,也成了各大记者们聚焦的典型。

以前马爷一家住在土沟时,五口人住着三间老马爷时代修建的土木结构破房子。马爷和村里其他老汉蹲在南墙根儿晒太阳时,最爱喧的就是“啥时候盖一院新宅子”。这个理想简直像毛毛山顶上的雪牡丹,听说过,也见过,就是摘不来。老阿奶是个爱干净的人,天天把那几间房房里的破柜柜擦了又擦,把一个烤箱炉子拭了又拭,把白土垫成的院落扫了又扫。可巷道里垃圾成堆,西北风勤快地往门槛低下送过来一堆又一堆芨芨棍、草屑、牛羊粪便。马爷对前来采访的新闻媒体说:“那时候,我们的生活就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啊!”他的方言听上去婉转动听,还不失铿锵有力。他会唱“花儿”,也是婉转动听的。

第一次面对记者,马爷紧张得不得了,一句“感谢党,给我们盖了这样漂亮的新房子”就练了三天。现在的马爷,面对再大的镜头也不怯阵。

三百套崭新的移民新居霍然站立在天景二级公路边,房屋周屋盛开着紫色的马鞭草,整齐的巷道,红砖铺就的人行道,偌大的广场上体育器材整齐有序。晚饭后,上百盏路灯点亮了村庄,乡村大舞台上唱的唱,跳的跳。马爷带着记者们在巷道里转悠,“看,现在的尕年轻媳妇们,都穿开高跟鞋和裙子了,以前在我们那个巷道里,不把人绊翻才怪哩!”远处大片的田野里,色彩丰富的藜麦正在拔节,回乡创业的任家姑娘正在装修农家乐和农家客栈。马爷一边骄傲地介绍,一边也贪婪地看着眼前的美景。虽说天天生活在这里,住在这里,但村子也天天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让他这个“大明星”、村民小组长都有点眼花缭乱的感觉了。

就说今年镇上动员大家种植的藜麦吧,以前听都没听说过。庄院邻舍有啥不懂的就跑来问马爷,这藜麦究竟是啥?能吃吗?能卖钱吗?马爷煞有介事地端着碗,先喝上一口酽酽的茯茶,严肃地说,人家外国人种了五千年了,是专门给航天员那样的人吃的呀!你说能卖上钱不?到了秋天你们再看,地里红的红,黄的黄,紫的紫,城里人们都会跑来照相,那个时候,我们的农家乐就可以大赚一笔喽!

成了大明星,马爷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防不住哪天,记者们就扛着摄像机、照相机来了,人家哪里会容你去换衣服呢?但不论如何,他的蓝帽子却不脱,他说那是农民的标志。有一天碰到他戴了个墨镜。我打趣他,唉呀马爷,墨镜都戴上了,越发像个明星了。马爷羞涩地一笑,把墨镜揣在了怀里,不是么,我要骑着三轮车去菇棚,路上风大。

“又种上香菇了?”我惊讶他的勤劳。

他高兴地说,年初就跟着其他村干部带头种了,这几天已经开始出香菇了,有人天天下午守在大棚门口等着收呢,一公斤八元!在马爷他们的带领下,全移民点已经种了近二百个棚,镇上又组织对附近的三百多个棚进行改造。还没有种上棚的马爷的“粉丝们”天天来催马爷,哪天才能改造好呀,我们也想跟你一样天天有个“麦儿黄”,喝着姜啤数票子!马爷又把墨镜挎起来了,沉下脸说,你们光不要眼热数票子,先跟上我学技术来,不学好技术就种香菇,不要说喝姜啤了,凉水都没有!

我也成了马爷的“粉丝”了,坐着他的电动车去棚里看香菇,学技术,喝姜啤;跟上他在藜麦地里看长势,去妇联主席家里看手工艺品,在马鞭草边上摆pose拍照片,还在他们的大舞台上客串了一把诗朗诵。“大明星”马爷站在舞台下一手拿着手机为我拍视频,一手冲我高高地竖起了大拇指。

新闻推荐

穷在深山有远“亲”

出发前,爱心人士掏钱买猪肉。慰问群友与梁振基部分家人合影。谁说“穷在深山无远亲”?12月1日,住在深山里与坟山为邻的容县...

容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