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刘敏玲:爱心文化的忠实践行者

玉林日报 2017-08-22 09:53 大字

她20年如一日,践行爱心文化,帮扶特困学生,事迹虽然平凡,但却非常感人。她就是今年6月获得广西“最美志愿者”称号的容县幼儿园教师、容县志愿者协会的刘敏玲。其家庭于今年7月获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最美家庭”光荣称号。

传承传统美德 弘扬爱心文化

采访中,刘敏玲告诉我们,她之所以能20年如一日弘扬大爱精神,矢志不渝帮扶特困学生,主要得益于她长期受到爱心文化的熏陶。她平时非常注意阅读有关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书籍。

刘敏玲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对毛主席的著作情有独钟,她经常如饥似渴地学习。特别是《为人民服务》这篇经典华章,更是熟读于口,铭记于心。她对毛主席在文章中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非常赞赏。

她说:“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我们帮助了别人,别人以后也会帮助我们。整个社会就是在互相帮助中前进和发展的。正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就是这个道理。”基于这种认识,她决心弘扬爱心文化,通过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学生。

家庭老少参与 累计捐款4万

在爱心文化的影响下,从1996年开始,在容县幼儿园从事幼教工作的刘敏玲在县内倡议开展志愿互助活动,她首先发动家人和所在单位的教师和身边的人参与。她清楚地记得,当时,她将弘扬爱心文化,帮扶弱势群体的想法同在县直机关单位工作的丈夫、已经退休的家婆和未成年的两个双胞胎儿子一说,马上得到他们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两个儿子经常将平时的零花钱、压岁钱拿出来,捐给患病无钱治疗的小朋友,或者是生活困难的小学生。

不少人都有印象,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容城、石寨、十里等地方,就有了这么一对骑着自行车走访和帮助特困家庭的年轻夫妻。夫妻俩有时送去几扎面条,有时带上一小袋大米,有时捎上一点油盐,有时留下几十元钱,帮助特困家庭重拾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一位家住容县偏僻山区的女同学小杨,因家庭经济困难,读完高中二年级后,家里想叫她停学去广东打工。小杨想读完高中考大学,不愿辍学打工。刘敏玲知道后,回到家里跟丈夫和家婆商量,决定资助这位贫困生。他们当即捐了1000元给小杨,叫她安心读书。随后,又跟踪帮扶到上大学。小杨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加倍努力学习,高考考上了广西医科大学,后来又因为品学兼优被保送读研究生。前几年,她已经出来工作,每次回到容县,小杨第一时间探望刘老师,称她为干妈。

据了解,20多年来,刘敏玲和丈夫、家婆从自己本来不高的工资或养老金中累计拿出了4万多元,共资助了11个贫困生。

 组建志愿协会 帮扶力量大增

为了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爱心帮扶的队伍中来,2013年5月,刘敏玲和几位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一起,到县民政局注册了容县志愿者协会组织。刚成立时协会只有十来个人,在他们的影响下,参加协会的人员越来越多,至今,会员已达210人。会员多了,扶贫济困的力量就大了。

前几年,刘敏玲得知住在容县中学附近有个单亲家庭,一个仅仅靠卖水果为生的母亲带着3个分别上高中一、二、三年级的孩子生活。只有两间很小的房子,外面的一间是母亲睡的地方,里面一间既是3个孩子的卧室,又是他们学习做作业的地方,床小睡不下3个人,他们就轮流看书和睡觉。她看后很是心酸,回来后将此事和几位朋友、同事一说,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很快就筹得两千多元。随后,刘敏玲一家每学期都会资助这3个孩子的部分学习生活费用。这3个孩子学习非常用功,个个考上重点大学,现在都已经大学毕业,并且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更为值得欣慰和称颂的是,多名通过刘敏玲和容县志愿者协会帮扶的特困生,在读完了高中或大学回到容县工作后,也积极加入到爱心帮扶的队伍。刘敏玲的行为获得当地党委、政府、共青团、妇联、教育和扶贫、民政等部门的充分肯定,也得到社会各界的点赞。

新闻推荐

玉林四县市高铁无轨站正式运行 试运行一个多月总客运量近10万人 “高铁+大巴”无缝衔接,高铁红利普惠百姓

乘客在玉林高铁无轨站接驳中心上车。候车室内展示地方特产。记者从8月19日召开的玉林市高铁无轨站成网运营新闻通气会上获悉,经过一个多月的试运行,8月19日,由运美集团运营的北流市、容县、博白县、...

容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