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耀千年 玉林出土铜镜赏鉴
铜镜制作和使用历史悠久
铜镜从齐家文化时期到清代一直在我国广泛使用,其中春秋战国、汉代、隋唐时期是其发展的三个鼎盛时期,在这三个时期铸造的铜镜无论从材质、装饰、工艺上都极具特色。
历史上,铜镜的造型十分多样,有圆形、方形、亚字形、葵花形、菱花形、桃形、鼎炉形、带柄形等,其中圆形为主流;而铜镜的背面图案纹饰则更加丰富,有龟、蛇、龙、虎、凤、鸟、鹤、鱼等多种动物形象;也有花卉、草木、果实等植物纹样;还有各类几何图案及传说故事图案等。部分铜镜上还铸有铭文,铭文字体有篆书、隶书、楷书等多种书体,而铭文内容亦十分丰富,有铸镜工匠的姓名、年代,还有祝福、祈祷的吉祥语句等。
早期的铜镜是青铜成分,其中锡的含量决定铜镜的成色,当锡达到百分之四十的时候,铜镜呈现灰白色,白色的反光度最好,利于照面,但在锡达到这个程度时,铜镜的质量就非常脆,影响实用性。所以古人在综合考虑之后,采用三成锡铸造铜镜,之后在铜镜照面的部分用锡和水银的熔剂摩擦镜面,以增加镜面反光,古之磨镜业即为此。
玉林出土的铜镜
铜镜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身,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和强大的艺术创造力。玉林历史悠久,各地出土和收藏的铜镜亦有不少。据统计,目前全市文博单位共收藏清代以前的铜镜29件,其中博白县博物馆1件,北流市博物馆3件,容县博物馆25件。年代从汉至清代皆有,其中以唐宋时期为多。
汉代素面无纹铜镜
目前,玉林出土的汉代铜镜保存最为完整的是1973年9月容县氮肥厂工地出土的汉素面铜镜,现收藏于容县博物馆。该铜镜面径11.6厘米,厚1.4厘米,重620克。圆形,半球形钮,钮与边沿中间以凸弦分区,素面无纹。唐葵瓣形雀绕花卉铜镜
唐葵瓣形雀绕花卉铜镜,面径10.9厘米,厚0.3厘米,重205克,1977年出土于容城镇孔明岭。此镜八瓣葵花形,背面中间有凸弦纹一道,内外区饰雀绕花卉,半球形钮。
唐“光流素月”四鸾衔绶纹铜镜
唐“光流素月”四鸾衔绶纹铜镜,面径11.5厘米,厚0.9厘米,1983年6月出土于博白县沙河镇沙河村完岭屯。镜呈圆形,圆钮、圆钮座。座外一周双弦凸起的高圈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四只鸾鸟衔绶绕钮环列。鸾鸟展翅飞翔,口衔绶带迎风飘扬,鸟间补以花叶纹。其外一周为短斜线纹。外区楷书铭文为“光流素月,质禀玄精,澄空鉴水,照回凝清,终古永固,莹此心灵”二十四字。铭文外有锯齿纹一圈。四斜短浅填三圆点纹缘。
宋代铜镜
宋“煌亟昌天”海舶纹菱花形铜镜,面径16.5厘米,厚0.3厘米,重365克。1978年3月出土于容县县城西边的县陶器厂砖室墓。铜镜为八瓣菱花形,平顶圆钮。钮下一艘舟船行驶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水波纹铺满镜背,并点缀一些花叶,船头船尾以及船舱中的人物清晰可见。镜钮上方铸有篆书铭文“煌亟昌天”四字。
此类海船纹菱花形铜镜存世量较多,中国国家博物馆就存有相同的一件。根据相关研究,类似的宋代海船纹铜镜还见有书“天亟安昌”铭文者,与“煌亟昌天”均是祈祷皇天保佑出海者平安的意思。
镜子的使用是古人爱美、审美意识提高的一种表现形式,从早期的以水为镜,到之后的以铜为镜,不同造型的镜子中映照出不同时代人们的妆容,而铜镜工艺繁缛的背后则是同一时代古人审美情趣、社会发展状况的体现。如果将一面面铜镜按年代顺序排列在一起,看到的将是一部完整的中国艺术史。(通讯员于少波)
新闻推荐
容县标准校车系起幼儿“安全带” 杜绝违章超载,成功做法将从民办推广到公办幼儿园、小学和初中
标准校车在接送幼儿本报讯(通讯员秦崇广黄达贵)近日,笔者在容县部分镇、村采访,看见一辆辆橘黄色车身、醒目的标识、时刻提醒周围车辆注意让行的标准校车行走在城乡道路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正是由...
容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