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把扶贫外力化为致富内力,将绿水青山的“穷地”变成脱贫致富的“金矿”—— 容县:跳出扶贫抓扶贫 □

玉林日报 2014-01-03 03:31 大字

■■【新闻阅读】

近段时间,寒意逼人。但走进容县黎村镇太和村,却能真切地感受到阵阵暖意和扶贫项目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喜悦。

作为容县“十二五”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太和村的变化太大了,特别是那条对外通村机耕路,早已不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旧模样”……太阳下,几位老人相拥而聚,脸上露出的喜悦表情让人感到幸福温暖。

与太和村一样,扶贫的春风让容县28个整村推进贫困村的老百姓的心窝里都感到了暖意。容县扶贫部门创新扶贫方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将扶贫的“清泉”浇灌到贫困的“根”上,让贫困农民感受到了脱贫致富的喜悦。

【新举措】产业扶贫,实现“造血共赢”

行走在容县容州镇木井村,一个特别的“景观”吸引了记者的眼球,几乎每家每户的楼顶都有一张黑色的大网。

“那是铁皮石斛的‘家\’。”木井村村主任苏展炎向记者道出了谜底。家家户户种植铁皮石斛,早已成为该村的一道“风景”。而“风景”的背后,秀出的是产业扶贫的“美丽”。

木井村是容州镇一个山区村,也是扶贫开发重点村。之所以一直无法摆脱贫困困扰,就是因为受制于产业少。为彻底“脱贫甩帽”,容县扶贫部门创新扶贫方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深入挖掘该村产业发展潜力,积极引导贫困农户因地制宜发展铁皮石斛种植,经此一举,扶贫增收产业具有了连续性、持续力。目前,全村共种植铁皮石斛25000平方米,成为了广西著名的铁皮石斛村。

容县的扶贫攻坚着力点在于靠山吃山,将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就地变产业,不断做粗产业链,延长产业链,只有发挥贫困地区的区域资源优势,进行开发性建设,才能逐步形成贫困村的农民自我发展,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

如何结合当地实际,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种养产业?

“提前动手调研,结合实际谋划,力争把每一个项目建设都真正落到实处,让项目见到成效。”这就是容县长期坚持的扶贫理念。

“跳出扶贫抓扶贫”,把扶贫外力化为致富内力,将绿水青山的“穷地”变成脱贫致富的“金矿”。

近年来,通过产业扶贫,杨梅镇普济村、灵山镇六泉村、六王镇龙头村逐渐形成了油茶种植产业;容州镇木井村、松山镇下河村、杨梅镇石岭村逐渐形成石斛种植产业;黎村镇太和村、浪水镇泗河村、扶冲村、灵山镇当中村、六泉村逐渐形成环保鱼养殖产业。

【新观念】龙头企业扶贫,带动一片致富

扶持一企,带动一县;村企联建,和谐一片。

为了实现贫困农户增收,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容县扶贫办创新扶贫工作思路,以培育扶持扶贫龙头企业为抓手,积极探索和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公司+农户+市场”等产业扶贫模式,在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将贫困地区的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与龙头企业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和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助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

“龙头企业反哺乡邻,这是一家企业必须扛起的社会责任。”广西平原农牧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申松宽如是说。20多年来,该公司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循环经济,从技术、资金、饲料供应和销售等方面给予扶持,帮助贫困户养鸡脱贫致富。为带动更多贫困村农民养鸡致富,该公司每年拿出资金扶持一些经济困难的养鸡户,优先供应鸡苗、饲料等,向他们承诺保价回收成品鸡,确保贫困养殖户只赚不亏。

“过去,我也想通过养鸡增加收入,可是没有资金,如今,平原公司无偿给我们送来鸡苗和养鸡技术,我相信一定能通过养鸡,过上富裕生活。”松山镇下河村的贫困户蔡德均作为受益者之一,对未来的新生活充满期待。

新闻推荐

“瓷”母手中线,针针泣血情

1月5日,冬日的阳光分外暖和,容县松山镇合同村陆明兰一家正在屋前小院子里,陆明兰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绣着十字绣作品,跟孩子们拉着家常。中午时分,一队身着大红背心、扛着生活物...

容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