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爱点亮山区小孩希望

玉林日报 2013-05-21 03:54 大字

凤肚分校是容县松山镇最偏远的一个小学教学点。这个教学点距离圩镇约24 公里,距离村小学校本部也有7 公里,在这所海拔800 多米的深山学校里,有3个年级,132个学生,多数学生是留守儿童,5个老师在这里教书。

教学点的前面是一条弯弯的小河,后面是连绵高耸的大山脉,只有一条弯曲崎岖的山路与外界相连,这里被人们戏称为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美丽的山村涌现了一群坚守大山的敬业尽职的人民教师,虽然山区的条件艰苦,但因为有这么一个诲人不倦的教师群体,这里的孩子生活和学习充满了阳光希望。

   无言的坚守

“当当当……”一名学生手里拿着一根铁棍,使劲地往挂在屋檐上的铁块敲了几下,大山深处回响着清脆的钟声,孩子们在沙地的篮球场玩耍了一阵,在钟声响起时欢乐地回到了教室,李景志老师也来到教室,准备给孩子们上课。

教学楼是一层半的楼房,整体已经陈旧,看上去已有多年的历史,老师的办公室只有10平方米,教室门口有一个沙地篮球场,旁边有两张乒乓球台,学校的条件仅此而已。

李景志在这简陋的条件任教多年了。从他家到学校很远,要走23公里的山路,翻过好几座山。为了赢得更早来到学校的时间,他从山岗亲自开辟一条近路,一些路非常崎岖,勉强能通过一辆摩托车,而有些地方原本没有路,要穿过灌木林,他就这样硬生生走出一条“路”。

每天上学,李景志就这样走着很不安全的“路”。虽然明知这里的教学条件艰苦,李景志还是在这里坚守着,鼓励自己,一定要把工作做好,把孩子们教好。

由于这里落后,从当地找一个代课老师很难,从外地往这边调人更没人愿意来,学校本部只能安排教师轮流到那里任教。该村的村干部李燕明介绍:“为了这些孩子而受点苦,只能是苦了他一个。要不然这里的孩子就得走两小时到山梁外的学校本部就读。”

退休后又返聘回来

2006年,李文林已经退休了,退休后的那一年,他没有再教书,但凤肚分校由于偏远,没有新的老师过来教书,2008年,他又被返聘回来。

“我家里的小孩原来是我的学生,如今7岁的孙子又成了我的学生,这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李文林很满足现状的情况,“和过去相比,现在已经好做多了。过去上课都是包班,语文、数学、图画、音乐、体育都是自己一个人教,一天下来,从来都是满课,没有空课堂,过去实在是太辛苦了。”

李文林当初从容县师范学校中师毕业,如今68岁了,实际上,在他退休之前,像他这样一直坚守的教书,还有两个老师,分别在2004年、2005年退休了。

“这里实在太山了,很多外面的老师不愿进来,这些年,有的老师来来去去,就是他们几个坚守在这里,直到退休。”他说出了这些年坚守在这里的情况,“在本村教书,只有负起责任,才能对得起家乡的父老乡亲,这些年来,这里的群众需要他,自己也离不开这里了。”

1998年,李文林由代课教师转为正式教师。事实上,在这之前,李文林不是没有机会走出大山,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1993年至1994年,由于他的教学水平不错,校本部领导想调他出去带毕业班,甚至可以转为正式教师。但是,固执的李文林却怎么样都不愿出去,如果非让他出去,他就说自己不教书了。就这样,固执的李文林就一直在留在凤肚分校,一待就是40多年。

超出教师责任范畴

这些年来,为了孩子的梦想,李文林、李景志等人的付出已经超出了一个教师的责任范围,使得周边几个村屯孩子都能正常上学。他们爱生如子,用最温暖的胸怀呵护学生。

凤肚分校大部分学生每天不吃中午饭,部分学生带来的是干米粉,让老师帮助煮熟。家长们回忆说,有的孩子生病后,老师常常是先带去垫钱看病,有的家长知道后就把钱还给老师,有的家长在学生病好后也不知道这些事情。

李景志在凤肚村屯还经常到各家各户去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到一些贫困户虚寒问暖,帮助村民制作不少生产用具,编织不少菜篮、簸箕、火笼等竹制品,帮助村民从山外购买回一些生活必需品。

凤肚村民用他们最淳朴的方式来表达对李景志老师支持和厚爱。每天都会有村民为凤肚分校厨房送去新鲜蔬菜,多年来,李景志和村民关系如同家人般亲切融洽。

他们很普通,上课念书带着一口本地口音的普通话,没有得过什么表彰,也没有培养出清华北大的高材生,但他们做一名最基层的教师,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这穷乡僻壤,依然是人们眼中最耀眼的光环。

新闻推荐

追求卓越,是她永恒的目标

要成为一名有成就的校长,必须是有自己的风格特色。说到她的风格,无论是同仁还是学生,都夸她是:能干别人不能干的事,能成别人成不了的事,不断创造出教育的奇迹。  &n...

容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