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破茧成蝶”演绎山村嬗变

玉林日报 2012-10-08 04:40 大字

   日前,记者来到容县绣江中游的浪水乡。只见江面开阔,清流激湍,两岸青山林茂竹修,绿意逼人,宛如一幅绝妙的水墨画卷。

走进浪水乡泗河村,更令人惊叹于这昔日“一江绣水两岸山,八山一水一分田”贫困村的“破茧”嬗变——

 红香菇每公斤卖到一千元

浪水是容县最偏远的山区乡,盛产红香菇,红香菇年交易额达6000万元左右。泗河村有山林1500多公顷,其中有20多公顷适宜红香菇生长的椎木林,700多农户有一半以上是菇农,年出售红香菇收入最多的农户有10多万元。

“红香菇烘烤可有得讲究,温度过高水分挥发快,菇形不雅观;温度太低水分去不掉,容易发霉。”村民彭彪说,从农家党校学到技术后,红香菇加工质量上去了,价格也涨起来了,由原来每公斤400元卖到1000多元。村民梁永胜说,他参加农家党校学习,掌握了沙田柚施肥、修剪、管护技术,产量大大上去了,亩产由原来的2500公斤提高到5000公斤。

记者在泗河村农家党校(梁锋户),看到一个课程安排表,授课时间、授课人、授课形式、授课内容,从今年1月到12月排得满满的。梁锋告诉记者,党校针对生产实际开设了红香菇林产地管护、红香菇经销常识、沙田柚管护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课程,联系户的村民兴致可大了,一到时间就准时来听课。

崎岖山路变成平坦宽阔水泥路

 驱车前往增子冲,走在平坦的水泥硬化路上,两旁竹木葱茏,清风飒飒,倍感心旷神怡。路通财通,沿途村民都高兴地说:再也不用走烟尘滚滚的泥路,出行方便多了,运输农林产品的成本也比以前大大降低了。

靠山吃山,竹木产业是山区群众的一大经济来源,道路基础设施落后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为此,在市委组织部的牵头下,浪水乡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155万元,泗河村“两委”发动群众捐资20万元,容县佳佳食品公司、易兴房地产公司捐资100万元,硬化武台队至增子冲的通村路。这一通村路全长7公里,路面宽3.5米,于今年6月10日竣工通车,解决了沿途24个村民小组、2500多村民的出行困难。

“路修好了,村里的卫生室也建好了,为村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泗河村委会主任黄汉勇说。

废弃麻竹池成为养鱼致富聚宝盆

走进山清水秀的增子冲,一道亮丽别致的景观映入眼帘:长长的山峡自上而下,排列一个个灰白色的小鱼塘,山泉水透过一根根竹管注入鱼塘,水面漂浮着新鲜的青草和菜叶,一群群鱼儿不时跃上水面觅食。

靠水吃水,发展山泉生态鱼养殖,这是泗河村产业扶贫的一大亮点。今年4月初,市委组织部组工干部、泗河村第一书记吴益君到任后,便想方设法为村民寻找脱贫致富新路子,经调研发现村里有不少废弃多年的小土纸厂麻竹池,便萌生了利用麻竹池养鱼促进村民增收的念头。在市、县水产畜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泗河村村民行动起来,清洗麻竹池,引来山泉水,建起养殖户114户、面积2200多平方米、年产量2万公斤的山泉生态鱼养殖示范基地。

生态鱼养殖,可使养殖户年增收4000元左右。村民谢定文是村里第一个改造废弃麻竹池养鱼的,他开心地说这些鱼是用山泉水养的生态环保鱼,价格不低但很受欢迎:“我今年已卖出250多斤鱼,25元一斤。”

走在泗河村,一栋栋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漂亮楼房不时闪现。扶贫工程的实施,将使泗河村迎来更为美丽的“破茧成蝶”嬗变。

新闻推荐

稀里糊涂 两男子大意开错车

...

容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