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学生喜欢就是老师最大的幸福” ——记清涧县城关小学教师贺俊韦

榆林日报 2017-07-06 09:41 大字

贺俊韦给学生答疑解惑

本报记者 刘予涵

贺俊韦是清涧县城关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1991年从绥德师范学校毕业以来,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用爱浇灌孩子心田,用心引领孩子成长,把青春和才华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1、用爱浇灌孩子成长

教育实践家、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贺俊韦老师就是27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不平凡的爱。

“要把每一个学生教育好,光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必须全面地了解学生,深入地研究学生。”二十多年来,贺俊韦既要上课又要带班,对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状况、兴趣爱好、成绩检测以及家庭情况,都做到了如指掌。她认为,只有导之以行、因材施教,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事实也确如她的努力一般,她带过的班级没有一个学生掉队,更没有中途辍学的。

2005年,贺俊韦所带六年级二班的王桐同学,因腰椎骨折做了手术,要耽误三个月的功课。因为马上面临小学毕业考试,家长失去信心,不想让孩子念书了。贺老师知道后,多次上门家访,看望孩子的伤情,耐心说服开导,并坚持给王桐补课,鼓励他鼓起信心、努力学习,不要放弃上学的机会。

“贺老师都不放弃,我们当家长的自然不能放弃了。”王桐爸爸说。在贺俊韦的帮助下,王桐顺利考入了县重点班,现在西安某医院工作。王桐妈妈感动地说:“贺老师,你虽然不是桐桐的亲妈,可对他来说,你比亲妈还要亲,我们永远也忘不了你的好。”

2、以身作则成为榜样

“要以身作则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这是贺俊韦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7年来,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她一定首先做到,禁止学生做的她也一定不做,处处以身作则。特别是她严谨求实、科学规范的教学态度和谦虚钻研的治学精神,给了学生极大的启发和鼓励,教学质量一直位于同年级之首。

2005年的一天,贺俊韦早上上班途中跌了一跤,左手手腕骨折。在医院打上石膏后,她立即返校,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讲台上,伤口的疼痛令她额头上渗出滴滴汗珠,讲台下,学生们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2015年春天,她的耳部感染疱疹病毒,耳孔都流血了,医生要求住院治疗,可她坚持带上药返回学校,上完课回到办公室,还一边输液一边批改作业。常年的操劳累垮了她的身体,胃疼是常有的事,可她就是蹲在讲台上讲课,也没耽误过给学生上课。

为了不耽误教学,她在“公”与“私”之间,始终把个人利益压缩到最小,27年来累计请假不足15天。1994年,贺俊韦在儿子出生前两个多小时,还站在讲台上坚持上课。“为了工作,我总是忽略了家庭,对儿子也总有一些说不出的歉疚,儿子就差点生在讲台上。”虽然内心充满对家人的歉疚,但她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周末、节假日,编写教案、制作教具就填满了她的业余时间。

3、不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贺俊韦深感仅有的中师学历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育需求,她克服种种困难,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参加各类专业培训。2001年,她边教学边参加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小学教育专业进修,2003年顺利毕业。她带过的班级,学风浓、班风正,被评为学校先进集体,她自己也被评为模范班主任和优秀少队辅导员,并多次受到学校和上级的奖励。

辛勤耕耘,换来丰硕成果。27年来,贺俊韦获荣誉无数:1995年被评为县级模范教师;1995年、1996年在县级教学大赛中,两次获语文组二等奖;1997年在“金太阳杯”第一届全国少年儿童作文大赛中获园丁奖;1998年被评为模范班主任;2002年,《给儿童插上想象的翅膀》一文获榆林市第三届“国庆杯”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二等奖;2008年被评为县师德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榆林市青年岗位能手”;在2016年陕西省第十一届书信文化活动中,又获优秀辅导老师奖。她撰写的《批评的艺术》《乐教乐学》《班主任,当好带路人》等多篇论文在县、市刊物上发表。

一个老师最大的幸福是什么?贺俊韦说,被学生喜欢就是老师最大的幸福。能看着每一个学生都健康茁壮成长,分享他们的喜悦,就是她最快乐的时候。

新闻推荐

陈宁到清涧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及党建工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讲党课并宣讲省党代会精神

本报记者刘予涵通讯员张瑜报道6月17日下午,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宁到清涧县店则沟镇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及党建工作,在店则沟村为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代表讲党课并宣讲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陈宁先来...

清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清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