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清涧县店则沟镇:散养土猪“跑出”致富路

榆林日报 2017-06-09 09:43 大字

本报记者 张三林

养猪,对于农民而言是最为平常的事,许多村民都会在自家院里盖个猪舍,养上几头。不过,在清涧县店则沟镇,养猪有点不一般,土猪散养在沟沟岔岔,任其来回奔跑,惬意生长,出栏后,1斤猪肉可以卖到24元,成为当地困难群众摆脱贫穷、增收致富的一个产业项目。

立足实际——

发展散养“黑毛土猪”产业

店则沟镇位于清涧县城东38公里处,境内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农民广种薄收,经济收入单一,生活十分困难,全镇四分之一的群众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如何补齐扶贫脱贫“短板”,让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是当地政府一直以来最关心、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群众要脱贫,发展产业是根本。我们前期经过外出考察,多次走访群众,了解大众意愿,并结合镇上农户散养土猪的传统,最终确定了‘依林养蓄,依农兴畜\’的思路,面向高端消费主体市场,发展散养‘黑毛土猪\’这一产业。”店则沟镇党委书记惠生卫介绍说,为了增强群众的发展信心,镇上组织召开绿色散养动员会和贫困户绿色养殖总结会,并先后举办6期绿色养殖培训班,让群众转变了发展观念,鼓起了创业干劲,也掌握了养殖技术。

为了让散养“黑毛土猪”这一产业真正发展壮大,去年,店则沟镇从主要领导抓起,实施“党员+返乡青年”创业工程,每村都以党员带动为重点,通过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党员走,党员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四跟四走”方式,由11名领导包抓建设16个“黑毛土猪”养殖场,同时,今年又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由镇村两级干部包抓开工建设24个养殖场。目前,全镇散养“黑毛土猪”达5000多头,带动260多户贫困户参与其中,开启了生态散养脱贫之路。

创新思路——

因户因人确定经营模式

脱贫攻坚的核心要义在于精准施策,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状况,只有因人施策、因户施策,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取得实效。为此,店则沟镇创新思路,在全镇推广代管代养、合伙经营和合作社寄养三种散养“黑毛土猪”模式,走“精准滴灌”的路子。

针对贫困户无能力、无养殖条件、无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三无”人员和在外打工有固定收入但达不到脱贫标准的外流人员,该镇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返乡人员融资创业,为贫困户无偿建设养殖场地,交由村级专人管理。而贫困户自愿申请养殖,由公益招商企业出资雇用专业人员无偿为贫困户代养。同时,该镇针对贫困户自身有养殖能力和意愿,但是投资能力弱、无养殖基地、市场风险意识差的贫困户,通过“合作社+贫困户”或者由贫困户自愿组织合伙经营养殖。

“我们还针对贫困户有养殖发展意愿,自家圈舍完善,且在家有富余劳动力,通过有实力的合作社为贫困户统一发放猪仔,并与贫困户签订寄养合同,实现统养统购统销。”主管扶贫工作的店则沟镇人大主席鲍进进介绍说,目前通过三种不同的散养“黑毛土猪”模式,带动了全镇14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拓展销路——

让群众真正走上致富路

今年52岁的刘清海是土生土长的店则沟镇刘家山村人,一直以务农为生,因为患有肝病,几年下来,看病吃药不但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外债,生活的重压让他喘不过气来。

“去年,我除了在家里养了10头种猪外,村里的养殖基地还给我代养了6头,再过一段时间就有12头能卖了,除去买猪仔和饲料的钱,按现在的肉价来说,少说也能赚8000元,到时家里的困难就能大大减小了。”提及以后的生活,刘清海把希望全寄托在了土猪身上,“猪肉要是销路好,卖上个好价钱,我们家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猪,养得好,更要卖得好。为了让散养“黑毛土猪”能够真正持续发展,确保困难群众稳定增收,店则沟镇与定边县海玉养殖公司签订了“黑毛土猪”订购合同,用“基地+贫困户”产购销模式,为贫困户保底购销。同时,与西安辛家庙批发市场签订销售合同,并在店则沟村建了2个销售中转站,在县城开设了猪肉专卖店,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

新闻推荐

华商报记者查阅12年来因非法狩猎罪被判刑案例,盘点那些因动物获刑的人因动物判刑12年2087份案例

近日,深圳男子王鹏出售自养鹦鹉获刑5年一案引发关注。实际上,被告人因动物获刑的案例并不少见:福建男子非法捕猎野生鸟类164只获刑,四川男子田间捕95只鸟获缓刑,山东菏泽7人捉620只壁虎被刑拘,江苏...

清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清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