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愁”,你真的了解吗? 关注青少年抑郁症
▲抑郁症并不是疑难杂症,在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治疗下,大多抑郁症可以治好或改善。
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抑郁症成为当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威胁。近期,教育部明确,要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您的孩子抑郁吗?”以前听到这个问题,很多家长都会觉得很荒谬。然而随着抑郁症宣传的普及和人们意识的提高,家长的想法普遍有了转变。
记者采访了多位家长,他们对于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持肯定态度。“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是非常揪心的事,有时候家长都察觉不到孩子的不对劲。”家长陈春梅说,“抑郁症筛查纳入健康体检很有必要,以免耽误了最佳治疗期。”
“家庭和社会的多重因素,如父母的厚望、学习的压力、升学的竞争等因素给青少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叛逆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其中抑郁症为最为常见。”玉林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心理治疗师黄英民告诉记者。
抑郁症并不是简单的“坏心情”,青少年往往很难表达出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病症。而由于家庭对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以及患者、家属的病耻感,不少患者耽误了最佳治疗期。因此,提早治疗、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抑郁症≠坏心情 需引起警惕
“小男孩刚过来时非常不耐烦,情绪显得焦躁不安。”黄英民记得,第一次见到小明(化名)时,他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家长也很着急。据家长称,小明的想法非常极端,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升学压力大、家长的无端指责加上青春期心理特点是造成青少年抑郁症的主要原因。”黄英民说。了解情况后,除了对小明进行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等综合治疗方案,黄英民还从家庭方面入手进行了专业的心理咨询。经过治疗,小明逐渐稳定了情绪、摆正心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极大改善。
近年来,前来门诊就诊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有上升趋势并逐渐呈低龄化。黄英民解释,青春期的孩子处在一个情绪相对波动的年龄,心理、生理上的成长都是在最为关键的阶段,抗压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无法承受更多不良情绪。
要重视青少年抑郁症,就不能只把它当成孩子的一种情绪。“这不是孩子矫情、意志薄弱或是心胸狭窄,这是一种精神疾病。”黄英民说,当孩子有类神经衰弱情况如失眠、多梦、头痛、心烦、沉闷、少语、容易疲劳、不思饮食、思想和注意力不集中、好忘事、学习能力下降、有全身不适感等表现,以及性格改变明显时,家长一定要警惕,这是抑郁症的早期信号。黄英民说,抑郁症并不是疑难杂症,在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治疗下,大多抑郁症可以治好或改善。
用爱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
“家校配合很重要,家庭和父母创造良好的氛围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玉林市第八中学心理教师黄圆圆说。
在玉林市第八中学就读的小兰(化名)是一名很乖巧的学生,但班主任在日常观察中发现她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很差,便建议她到学校的“心灵驿站”找黄圆圆老师聊天。通过聊天,黄圆圆得知孩子的家人较忙,而且弟弟出生后忽视了她的感受。女生心思细,思虑太多导致成绩下滑,而家里人不问缘由的责备,让小兰觉得弟弟出生后父母不喜欢她了,因此有了抑郁情绪。了解原因后,黄圆圆建议班主任和家长沟通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应多关怀孩子的感受。经过老师和家长的努力,小兰又重回了积极向上的状态。
“很多抑郁症患者最缺乏的就是‘爱’,在日常生活中要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来自亲人、朋友的爱与关怀。”黄英民告诉记者,用“爱”才能改变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心灵在某些方面失衡的状态。此外,还要多观察他们在情绪、身体、行为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哪怕是一个消极的朋友圈,都有可能是他们发出的‘求救信号’。”除了给予他们关爱和陪伴以外,切忌讳疾忌医,医生及时掌握心理状况才能早发现早治疗,减少病情带来的危害。
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家、校、社三方共同协作。黄圆圆认为,一方面,家庭氛围要融洽,让孩子感受爱与归属;同时家长在学业上不要给予孩子太大压力,切忌打着爱的旗号做伤害孩子的事情。另一方面,学校不以分数排名为唯一判断标准,在学校开展文艺活动、社团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存在感,找到自己的发光点。
保障与促进青少年的精神健康,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构建一个社会、家庭、学校等多面一体的青少年抑郁症预防及治疗体系,为“抑郁”的孩子们筑造一个健康壁垒。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覃琴通讯员冯艳)记者从玉州区疾控中心了解到,为加强区外返玉州人口健康管理,做到主动筛查、早发现、早处置,该区针...
玉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