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日报》我们家三代人的精神家园
2021年适逢《玉林日报》创刊70周年。《玉林日报》,作为玉林文化的地理标识之一,为推动玉林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于我们而言,《玉林日报》深深地融入了血脉之中。《玉林日报》给我年少时的父亲播下文学的种子,赋予希望和梦想,风雨中陪伴并见证了父亲传奇的一生。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对《玉林日报》有着别样的情怀,使之成为我们家三代人的精神家园,勤奋笔耕,薪火相传。
在父亲撰写的回忆文章中,我读到了父亲与《玉林日报》的传奇故事。20世纪60年代初,在南流江畔的福绵区沙田镇圩门二队,一个连小说的特点也说不上的农村青年,尝试着把平日劳作里一些有趣的见闻、有特点的场面用稚嫩的笔触记录下来,积极投稿。功夫不负有心人,玉林地区《大众报》(《玉林日报》的前身)发表了他人生中的处女作《沙田人吃上了小球藻》。自此,对文学的执着如种子般深深地扎根在这个年轻人的生命里。他勤奋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
他一生发表小说、散文490多篇,280多万字,出版了长篇小说《饶恕我,桑梓》,短篇小说集《山水有情》和《故事散文集》等9本著作。1997年,他成为了玉林地区唯一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就是曾任县级玉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玉林市政协副主席兼市文联主席的农民作家 我的父亲钟扬莆。2005年6月2日,父亲在调研返程途中,突发心脏病去世。父亲的一生,可以说是为之热爱的事业奋斗的一生,正如2005年6月7日玉林市委在《玉林日报》第一版刊发的悼文中写的:钟扬莆同志的一生是为革命工作的一生。钟扬莆同志是一名党外人士,但他为了党的事业鞠躬尽瘁,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钟扬莆同志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积极努力工作,紧密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呕心沥血培养作者,开展一系列文艺活动,拓展了玉林市文艺工作的新局面。是广西较有成就和影响的著名作家。
在父亲影响下,我和哥哥姐姐们对《玉林日报》同样有着深厚的情怀。春天,我们在《玉林日报》这片沃土上播种希望和梦想;秋天,我们采摘用辛勤汗水换来的硕果。从前,是父子(女)的作品同时刊登在同一版《万花楼》;后来,父亲离开我们到天堂创作去了。我们便把父亲的著作拿出来给孩子们读,用他们爷爷(外公)勤奋的故事勉励孩子们努力读书。当孩子们学会了在《玉林日报》上寻找创作素材后,我们母(父)子的作品同时出现在了同一版面上。我们在《玉林日报》这片沃土放逐文学梦,每当在《玉林日报》看到家人的名字,感激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我的拙作《父亲的手稿》在《玉林日报》上发表后,获评为2015年度广西副刊类散文二等奖和新闻类二等奖。记得两年前,我的孩子文启在《玉林日报》读到一位记者撰写的玉林籍科学家卢周广的励志故事,这个10岁的孩子动笔写了一封邮件,表达了对家乡走出的著名科学家的敬仰之意。没想到卢周广科学家很快回信,言语中满是鼓励,寄语孩子勤勉读书,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孩子把这封信打印出来贴在床头上,成为他学习做人的座右铭。
《玉林日报》是我们的良师益友,给予我智慧和前行的力量。无论工作岗位如何转换,我每天都会抽空阅读。20年前,我从城区来到远离玉林城区几十公里的乡镇工作,《玉林日报》每天告诉我外面的世界发生的大事要事,让我了解玉林每天发生的变化。在寂静的山村深夜,忙碌之余,我依然执着地铺开稿纸记录下山村里的点滴变化。当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送达,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出现在《玉林日报》上,即使是豆腐块的新闻稿,我也会欢呼雀跃。我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把农村基层的变化通过《玉林日报》传播,让人们了解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新面貌。《玉林日报》仿若一盏明灯,让风雨夜归人找到前行的方向和力量。让我在艰难环境中深刻感悟到人生的存在价值。
《玉林日报》70周年风华正茂,祝愿《玉林日报》前路越走越宽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见习记者莫丽莹)1月17日下午,“全国金融先锋号”在工商银行玉林分行城北支行揭牌。殊荣由中国金融工会授予,褒奖该支...
玉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