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解放军曾进驻高山村 文化名村高山村里的红色印记 (上)

玉林晚报 2021-09-07 07:29 大字

部队指挥部旧址。

解放军当年从这里进入屋背山御敌。

战壕就在这个地方。

原来瞭望塔的位置已长满果树。

玉州区城北街道高山村是中国传统古村落。在明代后期至清末就出过进士4人,举人16人,副榜3人,拔贡2人,秀才238人,是玉林有名的文化名村,人称“进士村”。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解放初期,这个文人辈出的村子,曾成为解放军部队驻地,村民大力协助解放军攻打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成为了解放军得力的“后勤部”。至今,这里还留有解放军进驻的痕迹:战壕、瞭望塔遗址、墙壁标语……这些红色的印记,已然刻进了村子的历史肌理中,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解放初期,解放军部队曾经驻扎高山村

“玉林解放初期,我们村曾经驻扎过解放军部队,指挥部设在村中的郎官第。”在高山村,一些老人回忆起过往时骄傲地说。

据介绍,当时部分解放军还在城北潘岭村布防。高山村郎官第后面的屋背山是村中的制高点,解放军在屋背山构筑战壕,架设瞭望塔和哨所等军事设施。据高山村人、原玉州区文化馆馆长牟健介绍,解放军修建的瞭望塔可以看到潘岭村一带,“土匪一旦进入潘岭地界,驻在高山村的解放军便可有足够的时间做好作战准备”。

当年解放军在高山村挖掘的战壕在哪里?还有痕迹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找到了高山村50多岁的村民牟壮。

“战壕就挖在屋背山上,现在还基本保存着原来的模样。”在牟壮的带领下,我们沿着上山的山道,向屋背山进发。

在经过郎官第时,发现这座古宅的墙壁上写着几行黄色的大字:解放玉林城纪念塔筹建处、“书香第一表”发祥地、玉林红色门第、玉林清朝第一门第。短短几行字,写尽了郎官第的前世今生。

在郎官第里面,有工人正在进行修缮工作,还不时有游客进进出出。一些游客听到以前解放军曾进驻过,都露出惊喜的神色:“来高山村很多回了,第一次听到曾有解放军进驻,这个文化名村还是个红色村落。”

战壕痕迹尚存

由于时间久远,再加上牟壮早已不在村中居住,他对战壕的具体位置已经模糊。他凭着仅存的一点记忆,在一片已经无人管理的龙眼树林里兜兜转转了好一会,还是没能找到战壕的位置。放眼四周,全部长满了簕竹,荆棘遍地,一时无迹可寻。

正在大家不知该往哪个方向寻找的时候,同行的60多岁的村民牟纪业突然想起了什么,说“应该就在西北方向”。

我们跟着牟纪业往村西北方向走不到50米,一条深约10多厘米的山沟赫然映入眼帘。“对,这条便是当年解放军挖的战壕,几十年过去,现在几乎已被泥土填平了。”牟壮惊喜地说,这里曾留下了他的童年记忆。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玉林不少村庄群众为了躲避地震,好几天都是集体搬到屋外过夜。“高山村的村民便是搬到屋背岭上。”牟壮一家搭住的棚子就在战壕旁边。

“我记得那时的战壕深约1.2-1.3米、宽1米左右。”那时牟壮才10多岁,还和同伴跳进过战壕玩耍,“长度则一直延伸到半个山岭那么远”。

据牟壮介绍,原来在战壕旁边,还有一个瞭望塔,高度在4米左右。“那时高山村和周边的村落房屋还很少,4米高的瞭望塔就能看到很远的地方。”牟壮说,这个瞭望塔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还保留着。

解放军进驻,受到村民热烈欢迎

解放军为什么选择高山村作为驻守之地呢?“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里地势较高。”高山村以前叫新裕山,坐落在一个山包上。村民建房子从山脚一直建到山顶,一座比一座高,从外边看,犹如一座塔山,高山村因此而得名。牟健说,地势高视野开阔,所以高山村成了解放军的必选之地。而另一个选择高山村的原因是这里离玉林城区较近,从高山村到玉林城区不到10公里。

“解放军进驻高山村时,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甚至出现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场面。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村民积极投身到支援部队工作中,有人到自家鱼塘捕鱼捉虾,有人到自家果菜地采果摘瓜,有人把自家的大猪杀了慰问官兵,有人献出了自家的柴火,还有人帮助部队护理伤员、构筑工事……村民的热情支持给解放军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和战前准备。高山村乡亲也因此与部队官兵结下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记者 王耀前周立华)

新闻推荐

玉林市全方位推动工业企业发展壮大 至2020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92家

本报讯(记者禤繁)近年来,玉林市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服务,充分利用“惠企贷”“复工贷”等金融措施帮助企业化解融资难题,新修订...

玉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