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玉林自然源头在南流江,那么文化源头就在骑楼街 从骑楼“睇”玉林历史

玉林晚报 2018-03-09 13:28 大字

骑楼街中心地上醒目的"玉林版图"历经百年变迁,骑楼街繁华依旧。外墙的斑驳无法令精美的雕塑蒙尘骑楼街之间的古巷带着几分传奇与神秘。骑楼下的生活舒适恬淡。骑楼是“海上丝绸之路”将地中海文化传播到南洋地区的结果。骑楼街就如老玉林的脐带,是玉林之所以成为岭南都会的身份证。它像一部活的历史,向世人讲述着老玉林的世事沧桑,是玉林休闲生活和商业气息最原始也最鲜活的标本。

如果说岭南都会玉林的自然源头在南流江,那么文化源头就在骑楼街。骑楼街默默记录着数百年历史往来的脚印,飘落在每一寸土地上的尘埃都积淀着岭南都会的荣光。

采访组走在骑楼街上,仿佛被卷进了历史长河中的某个漩涡,时间似乎突然慢了下来。我们流连于这些拱门墙头雕花门窗间,走走停停,努力梳理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

骑楼丰富了岭南都会的内涵

玉林旧城,今天只留下了骑楼街这个符号。旧城的主要街道十字街和七弄八坊,现已化身成为骑楼街。只要绕着骑楼街走一圈,基本上就相当于走了一趟玉林旧城。

追根溯源,骑楼并不是玉林人的发明。它源于南欧地中海一带湿润的气候,人们注重公共生活,于是有了让门廊向外伸延的建筑。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善于包容的玉林人觉得这种建筑模式适用于岭南,便拿来为己用。

据传,骑楼在玉林始见于南街一带商铺,盛极一时的福绵船埠的各路货物从南街入城,也最先繁华了南街。后来,城内十字街等主要街道纷纷效仿,骑楼也就越建越多。街上左邻右舍都建起骑楼后,它们相互连接,人行道便成为一条公用的长廊。至于楼层的装饰,也不拘一格,或作哥特式、罗马式,或融入我国传统图案元素,甚至饰以“满洲窗”。

上世纪初,当局规定“各马路兴建屋铺,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八尺,以建有脚骑楼,以利交通之用”。这个举措推动了骑楼的发展,使骑楼成为玉林独特的风景线。

然而,历经百年来的风吹雨打,当初的骑楼现已略显破败。为了保护和发展这一具有浓郁岭南风情的骑楼建筑,2004年玉林市全面启动改造骑楼街的工程。改造后,骑楼街风格统一又独具特色,有的耸立着尖顶塔楼,有的加入西方柱饰,再加上多姿多彩的花饰、浮雕、铁艺等墙面装饰,建筑整体洋溢着典雅别致的欧洲韵味,大大丰富了岭南都会的历史内涵,也形成了如今繁华依旧的骑楼街。

骑楼建筑形态体现独特的欧亚风韵

走过南桥、南墟、西街口之后,采访组进入玉林老城。不论是从南墟入城,还是从西街口入城,迎面而来的都是骑楼街。

骑楼大都有两三层高,最高一般不过五层,一栋挨着一栋,邻里或共用一堵墙。

沿着骑楼街漫步,感受到的不仅是商业的繁华,还有从骑楼街的建筑形态体现出来的价值。仔细欣赏外表斑驳的骑楼,上面大多是优雅精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整体颜色一般有米色、乳白、嫩黄等,显得典雅端庄。骑楼立面顶端部分的“女儿墙”,多为横向三段对称式,组成一条条波浪般起伏的天际线。此外,窗楣、柱子、栏杆、雕饰等也都体现了独特的风韵,在南洋风格中融入了欧洲建筑元素。

在骑楼街之间,不时还会看到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古巷,它们在向人们讲述玉林的历史与文化。这种文化中带有博大和宽阔,也带着几分传奇和神秘,让人们觉得恍如隔世,又近在咫尺。它的模样,它的味道,它的感觉,它在历史中所遭遇的一切,都成为文明的记录、岁月的划痕。

“商”是骑楼建筑文化的根基之一

清光绪版《鬱林州志》中记载:“鬱林州由岭以南亦一都会,……舟车之会,巨商富贾于此聚居。”广州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杨宏烈认为,“商”,是骑楼建筑文化的根基之一。在玉林,这一观点得到充分论证。

各店连着骑楼相接的人行道,成了间隔马路与商铺的模糊地带。它既是公共用地,又进入各间商店的可辖范围;它既隔离了车马,又可荫蔽楼底,还能吸引行人走近商店,进一步与商品直接沟通。于是,骑楼便有方便行人与招徕顾客的双重价值。由此可见,当初老一辈玉林人在构筑骑楼模式时已备具“双赢”思想,为促进城市商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南墟入城,一路向北,是五灯坡——会杨塘巷——玉林酒家——天主堂——大同酒家——果然酒家;从西街口进城,一路向东,是粤东会馆——信昌号旧址——古定小学——大成殿——九曲巷——吉星楼—公和泰……骑楼之间,浓缩着玉林历史的这些“老字号”接替出现,细细品味,就仿佛穿越了玉林历史。

目前,宽敞高大的骑楼底下,已成为玉林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在骑楼街商圈,无论何时,总有来来往往的车辆和熙熙攘攘的人群,热闹的景象从不会改变。在这里,东西方建筑艺术水乳交融,高雅与世俗和谐相处,每天都在上演岭南都会的故事,也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这座繁华都市的华丽气质。

骑楼街是玉林的中心地带

尽管玉林城区的面积不断扩大,骑楼街仍一直是玉林的中心地带。

沿着骑楼街从南墟进来200米,与西街口往东约200米处有个交会点,就是现在玉州路和解放路的交叉路口。在这个交叉路口的地面上,有一幅特别的玉林辖区地图。

这幅玉林辖区地图占地170平方米,用不同颜色的石材标注了玉林所辖7个县市区的区域位置,设有路标和指南针,内容严格按照地图的制作规格和要求完成,字体方正,边角工整,色彩淡雅。整幅地图美观大方,创意新颖,引人注目,是骑楼街的一个亮丽风景点,充分展现了玉林悠久历史的文化底蕴,与骑楼街相得益彰,成为玉林的“文化符号”。

骑楼街是商业的也是生活的

在“落雨天打功夫,出只湿只”这句颇具玉林特色的谚语中,我们可以想象,尽管外面大雨滂沱,人们在骑楼街里仍可逍遥自在、淡定从容。正如不少市民所说的,以前在玉林,出门基本不用带伞,骑楼成片连接起来,足以为人们遮阳挡雨。

即使是繁华了数百年的商业中心,骑楼街里处处洋溢着的小市民生活气息也掩盖不住。黄昏时分,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家住解放路的刘阿婆拿着板凳在骑楼下的家门口和邻里说笑,孩子们也在廊柱边穿梭打闹。在竹篾行和西街口,骑楼下生活着的市民丝毫不会被外面的繁荣侵扰,他们闹中取静,舒适恬淡,享受着生活的安闲与和谐。

这份安闲与和谐,连同西街口里的凉粽、米粽、酥肉地豆、牛巴肉蛋等风味小吃一起,构成了玉林市井文化,反映了玉林人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呈现出直接而表面化的喜怒哀乐。正如一位老玉林人所说:“玉林骑楼街的长廊如同一把遮风挡雨的伞,既抚慰了商人辛劳疲惫的心,也呵护着老玉林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那一份来自儿时的美好记忆,让人无法忘怀。”

一端生气蓬勃,一端安详宁静。数里骑楼街,竟体现出岭南文化生猛和淡定交融的意韵。或许,正是这种从容,让这里的繁华能够延续数百年,生生不息。

新闻推荐

为群众提供暖心服务玉林交警下乡办车检

本报讯(记者黄剑红通讯员庞宇勋)为加强车管业务下乡流动服务工作,把摩托车车管业务服务送到农村,3月7日,玉林交警直属一大队车管所开展春节后车管业务下乡“民事村办”服务,在玉东新区茂林镇交通服务站...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