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陂头·窑墩·小香港——客家人开发君子垌的轨迹

贵港日报 2011-11-27 05:41 大字

畅记城隆记城骑楼石灰窑石门大陂头隆记城后座文/邓希文图/邓特奇

君子垌,这个高雅而美好的村名,给人们留下的是难于磨灭的记忆和遐想:扬名贵港的粮油之乡,恢宏靓丽的客家围屋城,教育领先,人才辈出……君子垌令人神往。2005年9月14日,贵港日报刊登了《君子垌——客家文化的窗口》一文,揭开了君子垌的神秘面纱,君子垌为人们所关注。此后区内外十多家媒体相继聚焦推介,各级领导亲临考察,众多游客和网友络绎不绝地前往寻踪觅胜,君子垌被推向海内外。

君子垌村名,最早见于清朝光绪版《贵县志》。为何称为君子垌?本文以现在仍保存完好的清代陂头,人们记忆中的窑墩,传播远近的“小香港”的美称,探究客家人白手起家,发展农村经济的轨迹,揭示客家人勤劳聪慧,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还原一个更加实在完整的君子垌,以飨读者。

君子垌,在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木格镇,现称云垌村,原包括上垌、大垌、云龙、里那、石板五个客家村屯,清朝时属贵县怀北二里。据《贵县志·纪地·圩埠》记载:“贵邑之有木梓,南界广东合浦,东连木格、桥圩,山路崎岖,匪徒出没。前人设通判于此,诚虑盗贼。……道光年间,本官因其缺苦地僻,避不到任,仅令一、二家人坐圩收规。而木梓、木格、桥圩各巨匪纷纷而起,其势遂大而不能复制。总览三圩形势……不如迁通判于木格。”由此观之,东距木格三、四公里,西与木梓相邻的君子垌,原是地僻人稀,匪贼出没的地方,人们称之为荒凉古垌。

乾隆、嘉庆年间,以陈、何、叶、钟、邓、黄、殷、黎、曾、魏、祝、许、杜、邱、范、陆、邹、李、刘、林等二十个姓氏的客家先民,先后从广东兴宁、梅州、龙川、长寿、恩平、四会、鹤山、南雄和广西陆川、北流等地,千里迢迢,举家迁到广西贵县怀北二里的上垌、大垌和云龙村。他们在四周山脚安营扎寨,聚族而居,用勤劳的双手,开荒垦地,造出四千多亩农田,营造了万亩以上的油茶林和松树林。接着他们又筑陂头,挖山塘,修水库,大力兴修水利。在《贵县志》的记载中,君子垌的水利设施很有名气,有“石门大陂、石龙陂、石神陂、长江陂……灌溉大垌、上垌、上那”农田。以后又陆续修建了红塘陂、饶山冲山塘、三桠塘水库等一批小型水利设施,把南面和西面的山水储积起来,灌溉全村田地,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君子垌成为贵县的粮油生产基地。

如今,在大垌蚊岭脚下的石门大陂保存尚好:陂高3.5米,长15米,排洪道口宽2米,长7米,沙石结构。因为陂头落差大,为防洪水冲损陂下两岸农田,在陂下两旁,用灰沙和石块修建了高3.5米,宽1.7米,长4.8米的防洪墙,石门大陂可浇灌大垌、上垌和石板共1500多亩田地。这对于一个人口只有一千左右的村子来说,可算是大工程了。石门大陂是记录客家人勇于开拓,改造自然,战胜干旱的丰碑。

窑墩,顾名思义,它是因为建有许多窑而得名,它是客家人强农重商,发展农村经济的产物。

客家人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他们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善于捕捉商机,把眼光投向工商业。俗话说:“要致富,煮酒磨豆腐。”从煮酒磨豆腐开始,到经营油榨米研、铁木和石器加工直到开店经商办厂,开砖瓦窑和石灰窑,君子垌的客家人表现得干练利落,生意顺风顺水,小贩商人越来越多。到民国年间,在村里、木格、木梓和县城,君子垌人的作坊商铺多达80多家,其中以邓、黎、叶三姓的店铺居多。邓家的商铺多集中于木格,占尽大街、下街的旺铺。而规模最大的是邓东屏兄弟开的裕诚商行,经营洋纱布匹、粮油杂货、收购生猪、仓储典当、交通运输等,有货运火船来往于贵县、梧州、广州、香港,还有店员伙计往返于云南、贵州、四川,贩运海味和药材。邓东屏的儿子邓启瑞先生从岭南大学商科毕业后到香港开银行,任永安银行总经理,邓东屏的侄子邓启新先生从四川大学毕业后到上海开办中华橡胶厂;黎姓的商铺多在木梓,占了半条街,生意红红火火;叶姓商人在木格、木梓和贵城都占有一席之地,其他何、魏、祝、黄、曾、许、杜等姓村民也都有商业经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以百计的各姓商贩,凭着一条扁担两条腿,下钦州,闯北海,贩运咸鱼海味,腊肉食盐等商品。不管寒冬酷暑,他们长途跋涉,风餐露宿,不辞劳苦,半月来回一趟,硬是分享了商海中的一份蛋糕。君子垌人农商并举,促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造就了当时贵县第一村。

为了防匪防贼,也为了改善居住条件,经济好起来的村民大兴木土,建筑新居。原来的茅房草舍变成三间两廊、二进五开间的客家样式的砖瓦房。道光年间,叶姓建筑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谷坡古围堡,用沙石黄泥夯实的围墙高达2.5米,厚度1.08米;咸丰四年,附贡生邓逢元兴建了贵县最早具有吓退艇匪传奇色彩的段心围,面积达3000平方米。接着黎诗文兄弟建了云龙围。到民国年间,君子垌恢宏靓丽的客家围屋多达19座,成为广西最大的客家围屋群。

为了解决建房用材,砖瓦窑和石灰窑应运而生,于是村北的一块坡地便热闹起来,邓、黄、魏等姓村民开始在那里挖建砖瓦窑和石灰窑。据老人回忆,沿着小溪旁周围大大小小的砖瓦窑和石灰窑近二十座。于是人们称此地为窑墩。石灰石就地取材,在附近农田地下挖掘,于是窑墩周围又形成了近十口大小不一的因挖石而成的石湖。可想而知,各窑先后点火,烟云升空,火光熊熊,夜以继日,窑墩的景观是何等壮丽。因为窑墩地处君子垌中心,民国十六年邓氏家族买下这块地皮兴建清兰小学,砖瓦窑和石灰窑被迁移到东边的公路旁,直至现在那里仍留下七、八口窑址。窑墩,是君子垌的“重工业基地”,窑墩,是君子垌经济发展的里程碑。窑墩,这一君子垌独有的地名一直沿用到今天,让人们品味。

“小香港”,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外乡人给君子垌的雅号,也是对君子垌经济文化发展的评价。君子垌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特别重视兴学育人,从清代到民国,君子垌的文化教育和体育卫生一直站在贵县前列。先是各姓客家人在祠堂办族塾,教育子孙读书识字,后来饶山冲叶益超和上垌的何广恩先后建房办私塾,接着村民在长岭合办强南小学,不久,黎家办了云龙小学,邓家则办了清兰小学(后来改为君子乡中心校),大垌还办了邓家书房。君子垌人的办学热潮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浔州府曾授予君子垌“文化乡”称号,民国23年《贵县志》列出全县236名大学和留学生中,君子垌有25名。占10%以上,其中有邓东屏、黎庚云等第一批留日学生和第一个留美硕士黎杰才先生。以清未至民国,君子垌还出了考取拔贡的黎庚飏先生和留日归来的邓东屏先生等知事、县长六人。

君子垌的体育卫生在贵县也占领先地位。抗日战争胜利后,君子垌组建的原子篮球队,曾激战贵县劲旅香江篮球队,夺得冠军,威振贵城;乒乓球运动一支独秀,称雄贵县、玉林,且常盛不衰,于是后来君子垌又有乒乓球之村称号。在医疗卫生方面,君子垌也令人瞩目,村里、木格圩、药房诊所就有6家,涌现了邓琼英、邓寿光、邓世翔等医术高明,受人称道的中医师。

抗日战争时期,一批外出经商的村民和求学的青年纷纷回到村里避难,叫“走日本”,在四角四楼的围城出入的,有穿着漂亮旗袍的女士,有穿红着绿的青年男女,还有西装革履的商人和职员。香港同胞李仁灿先生一家二十多口人也避难君子垌,住在隆记城骑楼达半年之久。这些人带动了村里的消费,于是村西北的坡坪便成了商业和娱乐中心,集中了杂货百货、粉店肉档、烧腊卤味、豆腐果蔬、药房诊所、铁木加工等20多家店铺。博彩业也兴旺起来,有两家具有浓厚香港味儿的“表厂”,因为“买一赔三十”的诱人利润,吸引了附近村民,尤其是妇女,人们估计80%以上中青年妇女参与这一活动。每天早上,几个“表艇”走家串户,发动村民买“表”,下午待“表厂”打开预先挂出的36个“花神”其中的一个名字时,表艇就把“表主”赔偿“中表”的钱送回“中表”者手中。结果坡坪这块弹丸之地,从早到晚,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综观君子垌的经济文化、居住条件、消费水平和生活特色,人们便给“君子垌小香港”的雅号。今天云垌村共有人口5972人,有2000人旅居海内外,其中不乏博士、教授、高工等拔尖人才,也有不少老板和富豪。而留在村子的村民也保持客家人勤劳重教的优良传统,在党的领导下,乘改革开放的东风,亦农亦商,打工挣钱,大都建了新楼房,生活越来越好。他们也竭尽全力,送子女读书,为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农村而努力。

从荒凉古垌到贵县第一村,是个奇迹。君子垌是客家人“西部开发”的经典。从陂头到窑墩,再到“小香港”,则是客家人开发君子垌的轨迹。君子垌永远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题图由阿郁提供)

新闻推荐

贵港军分区召开宣布班子成员调整命令大会

...

玉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玉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