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忆中的 莲湖及莲花

榆林日报 2010-08-03 13:14 大字

散文之窗

马建绪

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一个乡村孩子,第一次离开大山,来到榆林师范上学。开学过去了几个周后,胆子就渐渐地大了,和几个同乡来的同学,相跟着从东沙下来,进了城。

那时,这座城市有大街和二街。大街叫解放路,二街的水泥路面比大街新,就叫新建路。先去大街的邮电大楼,给远在山中的父母寄了一封信,几个人争论着想去“塞上饭庄”吃一盘饺子,最终还是打消了念头,转向二街,二街的莲花池公园和中山堂电影院可算最热闹的地方。

莲花池很是有名。那井字形的湖堤之上,那几棵垂下万千绿丝绦的老柳树下,那片在风中起伏翻滚的芦苇边上,留下榆林人多少身影。进过莲花池的人,大概没有人不留下一张倩影,我则只能从那一排一排照相人摆下的相框前走过,瞅瞅那些嵌在相框里垂柳下湖波上搔首弄姿的靓妹。我没有那份钱,好多的周末,就立在湖边上,看看自己的倒影,然后看着湖底那一朵朵白云或晚霞出神……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我离开三边回到榆林工作。那时莲湖公园还在,恰好我工作的单位离它很近,在那莲湖公园浓密柳阴下潮湿的湖堤上,留下我不少的思索。一篇长的通讯写完,我总要来这莲湖公园,将身子靠在湖堤的柳树上,默默地看着湖底那一团团云彩,也凝望着远处的天空。几乎成了“约定俗成”,那时每写完长篇通讯,都要感冒,而休息的最好去处便是这莲湖的柳树之下湖堤之上。

又过了十年后的2009,我曾写下这样的一段文字。

在这个炎夏,我每一次都是专为看莲花而来的。我说的是长在世纪广场中心水池东北畔的莲花。密密的大片大片的莲叶,从水面升上来,由尺许高的一支青嫩的茎托起,整个湖面堆积了高高低低厚厚的一大片绿。层叠的绿叶间忽然绽放的粉灼灼的一朵莲花,刚有一颗水珠滚落,灿若星辰。

我的家离世纪广场很近,清早出发到单位就要开始一天的工作时,或午后特别累的时候,我常常会先来到莲池边上,为这些莲花而肃然起敬。目望满湖绿莲,总有着这样一个意念,它们对我的眼睛一定会有好处的。我的眼膜上不知什么有了小毛病,多次点眼药水不能根治。再是我不想让我的眼睛看世相、看人看问题有偏斜。长期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我怎能保证它不随波逐流不附庸风雅呢?严重一些的话,一定还会看鹿为马,黑白颠倒。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每次站池畔,那清纯的绿意便顺着宋人周敦颐的诗句,若丝丝清气源源不断地注入我的眼廓,在我的心谷弥漫开来……

新闻推荐

榆阳区福利院8名唇腭裂患儿接受免费治疗

本报记者吕晶实习生王涛涛摄影报道8月2日早上,榆林市第一医院榆林医院口腔科接收了一批特殊的病人,他们是来自榆阳区福利院的8名唇腭裂患儿,是“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项目资助住院治疗的残疾...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