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人物大英雄接受高温“烤”验 他们坚守在一线

榆林日报 2010-08-06 13:14 大字

本报记者魏丽娟 吕晶 实习生刘婉

镜头一:

他们一直在守护

午时阳光直射地面,没有一丝凉风。交警刘波正站在十字路口执勤,豆大的汗珠不断地流下,12点20分,站完这一班岗,他的衣服已被汗水浸湿,紧紧贴在了身上。

据市交警支队二大队岗勤中队中队长刘建华介绍,夏季车流高峰频现,中队采取三班倒的工作制度,市区8个岗点54名执勤人员,分4个时间段轮流上岗台执勤,每人每天的站岗时间不低于两个小时。

“最近天气特别热,加上车流隐形热量,人站在岗台上,就像站在了火炉中一样,我们每天都要喝藿香正气水,以防中暑。大家还给岗台上洒些凉水降温。”执勤交警郭彦平翻开自己的衣领,已湿了一大片。“天再热咱也得认真工作,必须为市民们提供一个良好畅通的交通环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说起辛苦,执勤交警并无怨言。

镜头转至榆靖高速收费站口,难觅一处阴凉地。记者看到,在榆靖分公司榆林检测站治超员薛磊的引导下,一辆辆大卡车有序驶向检测站,检测后领取通行卡放行。

“烈日当头,热气上冲,站一会儿就和蒸锅一样,但这里每天平均有2800多辆车过站,没有人疏通,过站速度慢容易造成拥堵,我可不能闲着啊。”平时他的任务就不轻松,高温天气下更是繁重。

和薛磊一样辛苦的还有在高速路上执勤的保畅员冯峰和队友们,自榆神高速开通以来,车流量猛增,收费站出口处容易造成拥堵,所以榆靖公司成立了保障小分队。小分队每天24小时不间断疏导,呼吸汽车尾气已是“家常便饭”。“高温时车流量可没减少,中午正热的时候也得执勤,少一个人这路就堵了,所以也顾不得热了。”这些年轻小伙子就这样穿梭在车流中,度过这炎热的一夏。

镜头二:

为城市美丽“忍暑”的人

下午2点30分,环卫工人李玉兰还在新建路上挥动着扫帚,清扫路边的垃圾。由于酷暑难耐,她将一块湿毛巾包裹在头上降温。“最近天太热了,身体确实有些吃不消,但是打扫卫生就是我的工作,不管啥时候,我都要把负责的区域打扫干净,为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街上行人撑着太阳伞快步从李玉兰身边走过,顶着毒辣的日头,她仍不放过在每个角落清扫垃圾。

“再十天不下雨,这些苗子全都要旱死了呀!”7月30日那天最高温的时候,年近六旬的园林工人张祥林和两位工友正在文化南路给绿化带里的树苗锄草。

俗话说“小暑大暑,水灌老鼠”,可今年雨却没多下,耐旱的树苗也在炙烤下“偃旗息鼓”了。“别看这天旱,杂草可长得正欢,所以得抓紧把这四行(每行长1700多米)绿化带里的杂草锄掉,以免它与其它苗子争水,干旱已经是没办法了,可不能再惹来虫害。”说完,老人端起自备的大水壶“咕噜咕噜”喝了几口水,抹了一把汗,又继续干活。

镜头三:

为了大家,我愿意

下午1点多,荟景新园小区里,23岁的小伙子豆路的汗水顺着脸颊不断流下,打孔、连接室内机、搭支架,近一个小时的忙碌后,一台柜式空调开始吹出凉风,而他却无暇享受,又匆匆奔赴下一个空调安装点。

豆路其实是榆林永太电器制冷维修服务部经理,但从7月29日以来,他也投入到安装中,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他的电话就一直没有停过,每天赶场子似的为他人送去凉爽,而自己却早已是汗流浃背。这几天里,他每天都要安10多台空调,最远去过刘官寨,最高爬过十几层楼。施工往返他都是骑着摩托车、顶着大太阳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

“好多顾客打电话催着赶快去安装,说家里有小孩和老人,高温天气受不了。甚至有顾客在上一家楼下等待,有些顾客言语也不太和气,这些我们都能理解。”现在,豆路已经安装过百台空调,为百户人家送去清凉,他只希望人们能更多一些体谅。

此时,12路车的公交司机王超正开着车行驶在开发区的路上。从榆林中学西到榆天化,单程40分钟,来回就要两个钟头。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他单程至少要跑14趟,休息的时间只有到站后的半个小时。“天热的时候发动机温度有80多度,实在是热,幸亏还有个风扇在头顶扇着,不然真受不了。”王师傅较胖,天热的时候就拿个湿毛巾擦擦,到站停车时才赶忙喝一口水。“身体确实挺疲惫,但乘客需要我们认真工作,我们也坚持住了。”天气燥热,乘车的人也多,但王师傅仍坚守着职责。

镜头四:

小工作 大责任

记者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尚郡小区,建筑工人正加班加点工作着,施工地段正好是“阳窝”,那里正对着太阳,而且又在一个拐角里,又晒又闷。正在铲水泥的中年妇女戴着帽子,还又裹了一条毛巾,汗水顺着脸颊一滴一滴打在沙地上。她说,这样虽然热,但是不会感觉太烤。工人们都穿着长衫,后背汗浸湿一大片,可为避免皮肤晒伤,也顾不了多么热、多么捂了!

工地站场周师傅正在修葺下水道,高温酷暑丝毫不影响他的认真细心。为使水道口和上面覆盖的石头吻合,他三番五次搬起沉重的石头打磨,打磨好安装,不合适了再重来……“预计再一个月全部完工,包括绿化。”工地带班马忠图告诉记者:“高温对工作是有一定的影响,但问题不大,我们能按期完工。”

“现在虽然热,但中午有米汤,全天都供应开水。休息时,也会去买矿泉水、西瓜解暑。”工人们非常乐观。

30平米里,6个人围绕火热的锅灶转,这是记者在胜利巷清涧烙饼蒸饺馆看到的情景。正值吃饭高峰,灶间,厨师田晓峰正在炒菜,笨重的炒锅和大勺在他手中灵活地舞动着,而灶里的大火炙烤着他。高温来袭,没有大饭店里优越的条件,只有一把小风扇吹着,但田晓峰还系着围裙,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的,“穿工作服是规定嘛,作为一个厨师,卫生为重!”说着,他拿起手边毛巾擦了把汗,完全忘记了他前几天还中暑的事情。

新闻推荐

改革,让供销社重焕生机 ——榆林市供销系统的创新发展之路

供销社的辉煌历史,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个缩影,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各地供销社明亮的玻璃柜台里,摆放着五彩缤纷的糖果、各式包装的饼干、色泽鲜艳的布匹,当时的供销社可以被喻为“购物的天堂”。但...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