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改革,让供销社重焕生机 ——榆林市供销系统的创新发展之路

榆林日报 2010-08-11 13:13 大字

供销社的辉煌历史,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个缩影,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各地供销社明亮的玻璃柜台里,摆放着五彩缤纷的糖果、各式包装的饼干、色泽鲜艳的布匹,当时的供销社可以被喻为“购物的天堂”。但时过境迁,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这段红火的岁月成为历史,供销社也成了人们眼中清闲无事的单位。

如何才能让供销社在市场经济下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这是榆林供销合作社系统上下一直以来苦苦思索的问题。

只有创新发展,才能重获新生

62岁的榆林市民王璐梅回忆,在她小时候,由于商品短缺,许多东西是要去供销社凭票购买的。每个月父亲的单位会发些粮票、油票、肉票、布票等购物票,家里的孩子们总是欢天喜地跑去供销社买东西。买完东西后,还总是赖着不想走,要在供销社里玩上大半天,用脑门儿死死地靠着玻璃柜台,睁大眼睛看着柜台里摆放的各种物品。王璐梅感慨地说:“那时候,谁的家长如果是在供销社上班,便会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

改革开放后,各类商品供应越来越充足,供销社逐渐被一些小商店、杂货部所取代,人们买些日用的商品,不需要专门跑到供销社去了,供销社独一无二的尊贵地位悄然淡化。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连锁超市、大型商场已在各个城镇里遍地开花,正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的道路。至此,供销社的红火历史时过境迁,供销社也成了人们眼中清闲无事的单位。

为了使供销合作社重新焕发生机,全市供销系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最后确定了只有创新发展,走出一条全新的改革之路的发展思路。之后,全市供销系统全面推进基层社、社属企业和经营服务网络改造,积极引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参与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主营业务,全力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以下简称“新网工程”),使发展活力、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各项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榆林市供销系统的改革也得到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肯定,前不久,榆林市供销社被全国供销总社定为改革发展联系点,这是全国供销总社在西部省份供销社唯一的改革发展联系点。

通过艰难改制,实现轻装上阵

进入市场经济后,榆林市供销系统的直属企业和全国大多数供销社企业一样,经历了严重的冲击,企业经营状况每况愈下。到2005年底,全市多数社属企业已经处于资不抵债、关门歇业的状态,到了举步维艰、不得不改的境地。

从2005年起,市供销合作社对原有的65户直属企业进行了以产权和职工身份置换为核心的改革改制,卸掉了债务和人员两大包袱,剥离资产、剥离优势业务,轻装上阵,组建了新的企业。

到今年6月底,全系统已有53户社属企业进行了改制,与2302名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市本级、榆阳、神木、定边等县区供销社的直属企业全部改制完毕。

通过改制,全市供销系统化解了长期积累的债务,盘活了资产,妥善安置了职工。社属企业改制之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了一批有限责任公司,及时承接了供销社原有业务,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

实施“新网工程”,增强综合实力

2006年,市供销社按照中省指示精神,根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多元发展”的原则,集中优势资源,积极实施“新网工程”,全面改造和整合传统经营服务网络。

通过改制,全市供销系统构建起了以传统优势业务为主体的农资、烟花爆竹营销服务网络;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市场建设为中心的农副产品购销网络;以基层社为基础的综合服务网络;以再生资源回收市场为主体、乡村收购网点为基础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和以“12396”信息平台为依托的为农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网络。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系统在“新网工程”建设上已累计投入资金2980万元,新建、改造和整合“新网工程”服务网点1831个。通过实施“新网工程”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密切了市、县、基三级供销社的联合,增强了供销社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供销社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实施“新网工程”建设为契机,市供销社大力整合传统优势业务的营销网络,依托市生产资料公司和市祥和烟花爆竹有限责任公司,在全市12个县(区)实现了农资、烟花爆竹连锁配送经营,也使榆林成为全省供销社系统唯一实现这种模式的市级供销社。2009年,全系统烟花爆竹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占到了市场份额的70%以上,连续8年实现了安全无事故经营。

完善基层服务体系,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基层供销社是供销合作社的基础,是直接联系农民的终端。完善基层服务体系,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也是市供销社工作的重中之重。

李玉霞是榆阳区金鸡滩供销社门市的经营者,她的这间门市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店内除了农副产品以外,冰箱、彩电、空调等电器也是一应俱全。李玉霞告诉记者:“我这里以前只卖农副产品。近几年增加了电器销售,还有许多品牌是家电下乡产品,镇上的人要买个电器啥的,也不用老往城里跑了。现在,门市一年能卖出100多万元的商品,净赚10多万呢。”

全市供销系统根据区域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规划,加强基层供销社改造建设,将原有的245个基层供销社调整合并为213个,并通过改造建设,使三分之二以上的基层社实现了正常和恢复性经营。通过对基层供销社的改造建设,不仅改善了供销社的面貌,也占领了农村市场,提高了经济效益。今年上半年,全系统基层供销社实现利润57万元,占到了全系统利润总额的60%以上。

几年来,市供销社积极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50个。这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每年直接帮助农民推销农副产品达到4亿元以上,成为帮助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生力军。神木、绥德等县区创办的村级服务社还积极拓展服务范围,为农民提供娱乐休闲、婚丧嫁娶、医疗卫生、通讯业务代办等服务,成为农村综合服务的新亮点。

此外,市供销社通过市生产资料行业协会向政府提出实施化肥政府补贴,平抑化肥市场的建议,促成了市政府化肥补贴政策的出台,有效保护了农民和化肥经销企业的利益。目前,全市供销系统每年组织供应优质化肥超过28万吨,占到了市场份额的75%以上。同时,市供销系统通过加强培训、开放办社等多种途径吸纳人才,壮大供销社的人才队伍。3年共累计培训农产品经纪人1580人,有487人取得农产品经纪人中级资格证书。

□本报记者吕晶

榆阳区金鸡滩供销社门市的经营者李玉霞说:“我这里以前只卖农副产品。近几年增加了电器销售,还有许多品牌是家电下乡产品,镇上的人要买个电器啥的,也不用老往城里跑了。现在,门市一年能净赚10多万呢。”吕晶摄

新闻推荐

第二期百名妇女学习汽车驾驶技术培训班开班

本报记者吕晶报道“培训班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让大家在今后就业中,多了一项技能,也多了一份信心。”8月10日,在市妇联、市总工会、市妇儿工委办联合举办的第二期百名妇女学习汽车驾驶技术培训...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