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关于建设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议

榆林日报 2010-07-26 13:16 大字

张光炜

榆林不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独具特色的农业资源,有23项优势资源居全省第一,是陕西现代特色农业的希望所在。近年来,随着榆林市人才战略的实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的战略目标相比,与周边省区相比,榆林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是:人员分布不科学;知识与年龄结构不合理;人才短缺与浪费并存;工作条件较差。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笔者建议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优惠政策,稳定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榆林市农业科技体系长期以来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保障不足、队伍不稳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由于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环境差,行业待遇低,特别是基层一线的同志工作辛苦,津补贴没有保障,不但大专院校学生不愿到这些部门工作,现有农技人员也想方设法跳槽,造成农业科技队伍人才的严重流失。调查发现,国家取消大学生统一分配后十年间,榆林市农业科技部门没有进来一个农业院校本科学生,有关部门要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用优惠政策留住人才,稳定人才队伍已成为加强榆林市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二是优化人才环境,让优秀农业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我们必须树立人才兴市是“一号工程”的工作理念,千方百计优化人才环境,让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的工作环境、创业环境、“舆论”环境、“生态”环境、“孵化”环境,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创新热情,使优秀农业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三是重视纳新引进,不断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重视对乡村一级农技队伍的补充和建设,有计划地在农业院校招收一批本科以上大学生,用最宽松的环境、最优厚的待遇,积极引进优秀、急需、紧缺的农业科技人才,不断壮大农业科技队伍。

四是加强培训教育,提升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层次和水平。鼓励在职人员开展后续教育,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强化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办班培训、专家授课、学术交流等形式,提高专业人员技能水平。加强外出考察学习,每年派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通过技术合作等办法来培养人、吸引人、锻炼人,提高科技人员的技能水平。

五是创新用人机制,让农业科技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创新用人机制上,要真正体现一个“活”字。进一步改革人才评价标准,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特点,打破学历和资历的界限,把握以能力、业绩的用人导向,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支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单位之间“柔性”流动,鼓励他们通过项目研发、科技攻关、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多种方式,为榆林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资本回报机制,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以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管理等要素投资创业,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六是实行科学管理,合理配置农业科技人才资源。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步伐,规范市县(区)农技体系配置和职能,调整充实农技服务站,顺应农技推广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乡镇农技站从乡镇政府中剥离出来,将人、事、财三权归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组织考核,为乡镇农技站发挥职能创造条件。整合人才资源,组建农业专家大院,实现人才共享和人才叠加效应,拔高人才队伍的技术水平。坚持非涉农专业人员必须先培训获得相关资格证书或专业学历证书才可准入的原则,把非专业人员控制在20%以下。

新闻推荐

林校家属院夜半遭劫14辆小汽车车窗被撬

本报记者刘涛实习生杨帆报道7月28日早,在榆林经济开发区林校家属院4号楼居住的刘先生刚刚起床,同事就来敲门说,他停在院内的汽车半夜被人撬了。刘先生连忙下楼查看,发现自己的爱车后门车窗玻璃被人撬...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