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IC电话该说再见了?

榆林日报 2010-01-21 13:30 大字

非常关注

本报记者 吕晶

当今时代,电子科技产业发展迅猛,通讯市场日臻发达。曾经红极一时的IC电话,随着移动电话、互联网等通讯工具普及,已经风光不在。街头上林立的电话亭,不仅无人问津,而且不断遭受着严重的人为破坏,有的零部件受损,有的已成为野广告的栖息之所。IC电话的如此处境,让很多市民有了这样的疑问,IC电话的存在还有没有必要?

曾经常传千里之音

市民小张对IC卡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在他的家中,摆放着好几件用IC卡做成的小工艺品,有笔筒、飞机模型等等。小张捧着他的笔筒讲道:“这些IC卡都是我上大学时用过的,一直舍不得扔,最后就用来做些简单的工艺品了。”小张说,IC电话是以前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回忆道:“上大学时,我们一般都买30元面额的IC卡。宿舍楼下边有一排IC卡电话机,每到周末,同学们都会用IC卡电话机给父母打电话。我记得星期天晚上打电话的学生特多,得排队打。”

冷落街边无人问津

如今随着手机、小灵通、互联网等通讯工具的普及,IC电话亭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同时,备受冷落IC卡电话机却不断遭受着人为的损坏。

1月19日,记者在新建北路街头调查了市内IC卡电话亭的使用情况后发现,许多电话亭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话筒手柄已经断裂,有的电话机显示屏被刮擦,有的电话亭则被贴上了野广告。

销售网点日渐稀少

“您好,请问店里销售IC电话卡吗?”“这年头,店里早不卖IC卡了。”1月19日,记者在城区老街、新建路、长乐路等多家通讯器材店内询问店主时,都得到了同样的答案。

在榆林步行街一家名为“恒丰通讯”的通讯器材商店内,店主杨师傅告诉记者,2002年至2005年,IC卡的销售还是挺火爆的,当时不管是上班的人,还是读书的学生,或者是外地来务工的人员,都会选择用IC卡与家人朋友通话。杨师傅掐着手指头说:“那会儿一个月至少能卖300多张IC卡,而现在,来店里买卡的顾客都会问有没有手机充值卡,IC卡早就过时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使用IC卡电话时,计费为一分钟0.2元,而在话吧打电话,前三分钟计费为0.2元,以后每分钟为0.1元,如此算来现在使用IC卡打电话,价格并不便宜,所以有一部分无手机的外地务工者或是学生打长途时,都会选择话吧,而不是IC卡电话。

管护费用远超收入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中国电信榆林分公司工作人员朱海东。他告诉记者,2002年至2006年期间,是IC卡电话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全市IC卡话机最多时达到3800部,全年话务量在1000万元左右,IC卡的销售额最多时达到4000万元。而现在全市有IC卡电话机大约2000部,且因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损坏,能使用的仅为50%左右。

朱海东说,榆林市的IC卡电话机都是从武汉、洛阳、深圳等几家外地通讯公司购进的,而如今,这些公司均已停止生产IC卡电话机,有的转产,有的已经倒闭。全国的通讯公司基本上没几家生产IC卡电话机了,所以榆林市的IC卡电话机有些被损坏的零部件已无法修理。

“每年我们花在IC电话亭上的维护管理费用远远要超过IC电话卡的销售收入。”据朱海东介绍,中国电信榆林分公司每年花在IC电话亭上的占道费、维修费、清洁费等,就有四五十万元左右,比起如今IC卡的销售量来说,根本是入不敷出。

便民设施暂不取缔

在采访中,一些市民表示,IC卡话机已经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但也有一部分市民认为,如遇到火灾、医疗、交通等事故,IC卡电话机也可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最好还是不要取缔。

朱海东说,如果单从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讲,IC卡电话机早该被淘汰了,但IC电话亭作为城市的一项基础设施,承载着拨打报警求救电话等部分救急功能,而一些外地游客有时也会用到,一拆了之的做法并不合适。朱海东讲道,2008年奥运会时,北京市内的一些IC卡电话还带有屏幕,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如果榆林市IC电话也能肩负起其他的责任,比如宣传榆林之类的作用,或许它会焕发一种新的生命力。B②

新闻推荐

一女子意欲跳楼被解救

非常关注市区喜洋洋商厦本报实习生宋炜摄影报道1月21日上午9时左右,榆林城区喜洋洋商厦新建北路店楼顶有一名中年女子意欲轻生,后被成功解救。据了解,该名女子为喜洋洋商厦一收银员。上午9时20分左...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