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务工的后生又回来了
本报记者 张斌峰 通讯员 第五鑫
3月19日,天刚麻麻亮,陕北的初春还夹杂着一丝寒意,45岁的李华便带着几块黄馍馍,一头扎进了香菇大棚。作为脱贫致富带头人的他,精心经营的香菇终于试种成功,到了成熟采摘销售的时候,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上心。
李华是米脂县七里庙村的一名常住户,由于当地山大沟深,产业基础薄弱,种养殖效益低下,2000年前后,许多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七里庙村172户666人,就有近一半的人外出打工,而当年31岁的李华,也成为其中一员。
两年前,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省委、省政府实施驻村联户扶贫工作安排,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定点驻村帮扶七里庙村等五镇五村。驻村工作队员经过调研后将目光瞄准了荒地开发利用,“荒地虽然土壤营养不良,但面积广,阳光照射足,有很好的空间利用价值。”
扶贫工作队决定在七里庙村实施香菇大棚项目,成立种植合作社,吸引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吸纳没有劳动力的农户入股,带动七里庙村群众脱贫致富。
当时香菇大棚在米脂县当地甚至整个榆林都还是空白,对于祖祖辈辈习惯种植土豆、玉米、小杂粮的农民来说,种香菇是一个难事,更是硬骨头,需要一个有本事的人带头。村支书李俊想到了当时还在青岛打工的李华,“有头脑,肯吃苦,责任心强。”这是将李华选为脱贫致富带头人的理由。
李华心里却没有底气,怕干不好,驻村工作队员给了他一颗“定心丸”:“我们帮助建大棚买菌棒,联系技术员指导,最后找销路。你作为带头人,负责把这个活干好,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带动大家脱贫致富。”
返乡的李华在接触扶贫干部后更加有了信心。他带上在家务农的两位村民,外出考察学习,购置相应的种植书籍,认真学习种植技术,从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变成了香菇种植的专家,带动15名外出务工者返乡一起种植,香菇成为了村民眼中的“香饽饽”。而村里还有7户外出务工者也陆续返乡,其中两户已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发展起了养羊产业。
“在外面打工辛辛苦苦一年也就能挣个四五万元,如今香菇大棚每株产菇1.5斤,每斤按市场价6元计算,每只菌棒产值9元。一年两茬,一个大棚就可以收入15万元以上。”李华算了这么一笔账,“更重要的是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能照顾上一家老小,尽上了做儿子、父亲、丈夫的责任。”
据了解,通过***带动在外务工人员返乡的效应已辐射至周边地区,仅相邻的吴堡县张家山一个镇就吸引157人返乡。***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动力机”。
今年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还将继续在七里庙村推广10个香菇大棚,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者返乡,同时帮助建立“农村淘宝”,利用“线下+线上”的销售模式,进一步拓宽销路,给村民带来更大的实惠。
新闻推荐
幼儿园女老师扭耳朵教尺抽 6岁男孩屁股被打紫涉事幼儿园老师已被解聘,米脂纪检委立案调查
6岁小男孩臀部被老师打紫华商报讯(记者祁铭)近日,有网友爆料米脂县十里铺中心幼儿园一个年仅6岁的男孩被老师暴打。昨日,华商报记者从米脂县教育局了解到,涉事教师宫某因体罚幼儿被解聘,米脂县纪检...
米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