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桥起,麟凤呈奇 南桥:“海丝路”上延续千年的“清明上河图”
桥中间的"云龙桥"碑刻历经数百年依然字迹清晰。龙桥古渡,如诗如画480年前,明朝旅行家徐霞客从桂平南下,行至鬱林州城南门外的南流江,留下一段旷古描述:“……泉之西有石梁曰南桥,亦三孔水边大石,高跨南流江上。桥北有文昌阁,桥南为廉州大道……”
480年后,追寻古人的足迹,采访组走近南桥,桥下的南流江依然奔流不息,桥上人来人往繁华依旧,昔日车辙仍在青石板桥面上延伸。不禁感叹,穿梭数百年光阴、见证整座城市变迁的南流江上规模最大、年代最古老的这座石拱桥,忍受了几百年风雨侵蚀,如今依然跨江而立,犹如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耐心倾听着南流江一路向海的吟唱……
龙桥古渡,如诗如画
站在南桥上,映入眼帘的是桥面上一块块原始的青石板。这是采访组一路走来,除北流登龙桥外,第二次看到如此完整的青石板路。如今,青石板桥面已不平整,遍布着一道道深深的车辙,尽显沧桑。
“古时南桥是鬱林城的南大门,更是重要官道的必经之地,桥面之所以不平整,是因为过往商客长期碾踩所致。可以说,这是人力一步一步踩踏出来的印记。”市博物馆副馆长李义凡指着桥面说。
采访组用手探摸发现,桥面上最深的车辙足有3节手指深,比登龙桥的更深刻,似在无声地向探访者诉说“岭南都会”的昔日荣光。
南桥有3个桥拱,桥全长38.7米、宽6.5米,拱跨均为10.6米,3个半圆形的桥洞排在南流江水面上,像3头大象伸长鼻子在江中吸水。桥面两旁装有石栏杆,栏杆由方体抱柱和方形石栏板组成,每根抱柱都雕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狮子,每块栏板下皆刻有云龙和卷草图案。
桥头抱柱附有抱鼓,造型古朴典雅。桥面中间左右各有碑刻,桥的两面栏杆中间的碑上还有“云龙桥嘉庆二十四年已邜仲冬重建”的字样,左右两边各有一块石碑,碑刻除中间是“云龙桥”外,东侧栏杆左右两边还各有一块石碑,分别是工部主事陈一谦的题诗和明嘉靖时任鬱林知州邝元乐的题诗。
广博深厚,纵横古今
李副馆长介绍,云龙桥,玉林人称老南桥,是城区一座历史悠久的石拱桥。其不但有着古石桥建筑的美学价值,还留下了众多玉林历史人物的书法和典故,见证了玉林“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岁月。古时它是鬱林城的南大门,坐落在南部“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流江上游,当时出入鬱林州城的达官贵人,无不下马停桥歇息吟诗,对它敬仰有加。
而关于南桥历史,史料记载也比较详实。元延佑二年(1315年),在今址架木为桥,称安远桥;明永乐八年(1410年),砌石为基,以木为桥;明成化、嘉靖年间均重修并更名瑞龙桥;明万历三年(1575年),改建为石桥,徐霞客来到南桥时看到的“三孔水边大石,高跨南流江上”,也正是这次石桥建成在此62年后的事。
工部主事陈一谦题诗“天开泰运,地接元机;云龙桥起,麟凤呈奇”,南桥由此更名为“云龙桥”。清康熙、乾隆年间,曾两度重修。这座石拱桥的桥拱呈半圆形,影映水中,虚实相连,如一轮明月。明清两代,此处的“龙桥古渡”被列入古“玉林八景”。至于如诗如画的南桥美景到底有多美,明朝知州邝元乐对“龙桥古渡”一景的咏叹“鳌头浪涌金沙碧,江国飞虹瑞气摇。发泄地灵知有待,使君题作瑞龙桥”就是最好的答案。
随后,李副馆长带领采访组来到桥南面20米开外的江心岛上,指着一堵高3米、宽6.7米的墙告诉大家,这就是云龙桥的碑墙,墙的下半部分镶嵌的5块石碑是陈科陵的《重修云龙桥记》碑刻,具体撰写了建桥年代、历史背景、民间捐资筹建等内容。
西南关锁,行旅要津
南桥,不仅在现代是玉林城区沟通南流江两岸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在古代同样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过南桥后,有两条官道更是为古代鬰林至钦、廉、雷、琼等州官道,其中鬱陆古道经南桥、分界、马坡、米场至陆川,全程45公里,是通往广东廉江、湛江、雷州的必经之路;另一条鬱博古道,经南桥、船埠、新桥沙田至博白县城,全程60公里,是往北海、钦州的必经之路。南桥因此被称为:“固西南之关锁,实行旅之要津。”
近代,南桥的重要性更为明显。南流江成了华南对海外贸易的主要通道,当时桂西、桂北、湖南、贵州的食盐紧缺,往来于江上的运盐木船多达六七百艘,船埠码头日停船只上百艘。
在抗日战争时期,从船埠起运的食盐经玉林运往广西各地及湖南、贵州各省,年销量达500万公斤。当时“鸡公车”成为主要运输工具,每辆“鸡公车”每趟最多运输100公斤,当时玉林有近2000辆营运独轮车一年到头日夜奔走在南桥上,繁忙景象在当时被称“途为之塞”。正是因为“鸡公车”日夜穿梭在南桥上,所以才有青石板上深深的车辙,让如今的人们感怀南桥的担当与沧桑。
历经沧桑,生生不息
看到采访组的到来,端坐在南桥步道上的张大爷主动向我们讲古。“当年这里车流不息,从船埠起运的海盐、木材等各种物品都是用‘鸡公车\’从桥上进城北去的,‘鸡公车\’木轮直径为50—60厘米,轮上架一车斗,一车载重50—100公斤,铁轱辘压在青石板上,‘嘎吱嘎吱\’的响声不绝于耳。”八旬老人张大爷点起卷烟,慢条斯理地讲述着。张大爷住在竹美村,每天都徒步来到南桥,与人闲聊。看到采访组在打听南桥“故事”,他眯着眼爽朗地笑了起来:“当年,桥上两侧也像现在这样摆满卖粥、卖糯米饭等的各种小摊小贩,专门服务南来北往的客商。一团糯米饭烙过猪油沾有盐巴,一份200元银票,因携带方便而备受欢迎。白粥有时不好卖,放在碗里久了,摊贩为了显示还是新鲜的,就加点新鲜白粥‘铺\’在上面,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种动作叫做‘粥捞\’。”
张大爷说完别人的笑话,又说起自己与南桥的渊源:儿时就经常在南桥岸边嬉戏玩耍,下河玩水、捉鱼捕虾。“有时跟随父亲在西街口卖云吞虾饽,白天卖不完,晚上还要等着城区几家戏院演戏结束,待客人散完后才收摊回家。我们早出晚归,每天都经过南桥多次,可以说,南桥是看着我长大又看着我老去的。”此时张大爷吐出一口烟雾,用手抚摸着桥面栏杆,眼神专注起来,似乎思绪已回到孩童时代。
对于采访组的到来,桥上摆摊的商贩们你一言我一语,似乎都有说不完的话,纷纷诉说着自己与南桥不了的情结……
时值下班高峰,桥上人流量渐多,卖菜卖肉等的各个摊档更加热闹起来。此时一名走街串巷的“破烂王”路过,吆喝起“收烂铜烂铁旧电视机旧报纸”,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与摊档里的喧哗声交织在一起,让写满沧桑的南桥顿时鲜活起来,犹如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这里发生的一切,与那一段古桥相隔了600年。我们在想,这座城里的人是有福的,他们天天行经在这古老的桥面上,与历史比邻而居。当他们听着车辆与桥面摩擦的吱呀声时,既看到了这座城的过去,也看到了生活的未来。这种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的生活,不正是最美的南桥新景吗?
新闻推荐
走了20年的通道,侄子下地基建房 法院强制执行,法理情重续叔侄亲情
强制拆除工作进行中。主办法官耐心劝说被执行人妻子重续亲情。道路恢复正常通行。通行了近20年的通道,却被侄子强行下地基准备建房,叔叔通行受阻,将对方诉至法院。法院最终判决支持了叔叔的诉求,可判...
陆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陆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