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玉林的捐资助学传统 清代玉林宾兴馆相关文物赏鉴
清光绪陆川宾兴馆双狮耳大理石香炉。现代的玉林,已然形成了一个社会大众积极行动捐资助学的良好氛围。每年在高考、中考录取通知书下发之后,各种形式的捐资助学活动随之大量举行。其中既有来自政府部门的,也有来自家族、公司、个人的。丰富多样的捐资助学活动,通过奖品、奖金等方式,不仅起到了奖励先进,帮助贫困学生读书圆梦的目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社会大众对于科教、公益的态度,对玉林形成崇文尚学的良好风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玉林捐资助学的良好风气是有传统可寻的。清代,玉林各地就建立了数量众多用于资助学子读书、赶考的公益性组织机构——宾兴馆。
玉林地区的宾兴馆
“宾兴”一词来源于《周礼》,其文曰“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此处“宾兴”是个动词,指的是以宾客之礼对待并向国家推荐他。后世民众选择以“宾兴”来命名用以资助学子赴读、赶考的组织和机构。
玉林地区的宾兴组织最早建于清乾隆时期,道光之后逐渐兴盛。在清代,“玉林地区共兴建宾兴组织约16个,其中玉林5个、北流1个,陆川7个,兴业1个、容县2个,博白1个。”这些宾兴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由官方划拨和士绅捐助,早期资金有限,只能捐助“文士乡、会试而已,武士盖缺有间焉;乡、会试而外,岁科、童试亦缺有间焉”,无法满足玉林学子的应试需要。1849年,郁林(玉林旧时也称郁林、郁林)宾兴馆始创新资金筹集方式,以捐资人可在宾兴馆内立祖先牌位,并在印刷的《宾兴馆录》里带有捐资人祖先名衔的方式,扩大宾兴馆资金的筹集范围,使得郁林宾兴馆财力大增,解决了资金问题。后容县宾兴馆亦效仿郁林宾兴馆的这一做法。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玉林地区的宾兴馆也随之开始逐渐转型、更名,在之后的数十年时间里,宾兴馆或利用其所拥有的田产租金改办新式学校,或改为资助新式学堂的学子们读书、留学等,依然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近代玉林地区的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家新政的施行,宾兴馆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及至目前,玉林地区已难觅宾兴馆的踪迹,仅留下部分文物,依然可以使我们了解玉林地区清代的宾兴馆样貌,了解清代玉林的捐资助学传统。
清咸丰五年《郁林宾兴馆录》木刻板
清咸丰五年《郁林宾兴馆录》木刻板,咸丰五年镌刻,郁林宾兴馆藏板,现存112块。单块刻板长20至29厘米,宽21厘米。木刻板整体呈长方形,有两种类型,一种以整块木板雕刻而成;另一种则是由两块木板拼合而成。木刻板双面凸雕文字、图形或线条等。雕版共21行,中间为版心(内容为书名、卷次内容),制成书籍后的版式为白口,单黑色鱼尾、四周双框,单页10行25字。刻板主要内容为创建宾兴馆记、规条、各姓捐资神主衔、宾兴馆所有田邱(包括位置、形状、面积、种量等)。
清光绪陆川宾兴馆双狮耳大理石香炉
清光绪陆川宾兴馆双狮耳大理石香炉,高20.5厘米,口径26厘米,重37.5千克。香炉用红纹大理石雕凿而成。平沿,内直腹、平底。外束颈、斜肩、鼓腹、平足。双狮耳,圆睛、獠牙、卷须。炉腹外正面阴刻楷书“陆川宾兴馆”五个字,两侧为“光绪癸卯十月穀旦立”。
香炉在造型上与在北流发现的清光绪粤东会馆款狮头耳石香炉、博白发现的清光绪周功德公祠汉白玉石香炉、清光绪护国寺双狮耳石香炉、陆川发现的清光绪款陈友孚祠双狮耳大理石香炉、清光绪款文武庙双狮耳大理石香炉基本一致,为玉林光绪时期的常见样式。由于以上香炉款识中均无工匠姓名、店铺名号,无法断定其是否为同一店铺或石匠制作,但至少可以说明,在这一时期,玉林各地民众在香炉造型纹饰审美上的一致性。
一件香炉,一套刻板,不仅见证了清代玉林宾兴馆的兴衰,同时也为我们保留了可以追溯玉林捐资助学传统的可贵线索,值得珍视。
新闻推荐
国庆后,全市的驾考考试场地改造和考试系统升级中,科目二、科目三还未开始考试,不少驾考学员焦急万分,等待着全市恢复正常驾考。目前,记者了解到,10月18日、19日,验收合格的考场免费开放供各驾校、教练体...
陆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陆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