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北流:80后夫妻教师扎根山村启蒙留守孩童 □

玉林日报 2015-01-13 03:00 大字

一对特岗教师小夫妻,主动请缨到边远山区的教学点任教,因为那里的留守孩童需要启蒙老师。那里没有wifi,“80后”的他们也基本上不使用QQ和微信。他们的生活看似简单而乏味,然而他们却是那么的快乐和充实,愿意一辈子扎根在那里,用自己的爱心与行动诠释了特岗教师的内涵。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分别叫李丕昆和宋英兰,他们生活和教育人的地点是六麻镇与陆川仅一山之隔的南山村。据悉,在北流市还有300余个这样的山区教学点。在荔乡大地的山山水水之间,许许多多像李丕昆、宋英兰这样朴实无华、默默坚守、令人钦佩的山村教师,燃烧自己,传薪授业,照亮了山里娃的人生路。

山村学校里的启蒙老师

暖冬的一个早上,我们来到北流市六麻镇南山小学长田分校采访,刚踏进校门,但见两位老师正跟孩子们在学校的小操场上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男老师扮老鹰,女老师扮奋勇护雏的母鸡,一群孩童跟在女老师的后面,扮演惊恐的小鸡。怪不得刚才我们还在村头,就听到有欢笑的声音远远传来才行。

被群山环绕的长田分校,是一所较为偏远的“袖珍”小学。这所山村学校与陆川县一山之隔,覆盖南清、上长田、下长田3个自然村庄。校内设一、二年级和学前班,学生总数不足90人,而且大部分是留守儿童。

因为校舍差、学生少,这所教学点曾一度荒废。2011年,上级拨款在这里建起了新校舍,有了一幢两层教学楼和一个小操场,周边还建起了围墙。新校舍建起来了,而原来在这里任教的两位代课教师,通过参加公招考试转了正,选岗分到其他学校。于是,这里便没了教师,得从南山小学本部调来二三名教师才行。

长田分校离南山小学本部还有两三公里的路,而且只有学前班和低年级的学生,教的都是“鼻涕虫”,因而是大多数老师“敬而远之”的地方。当林飞校长正愁难以调配老师到这里任教时,年轻的李丕昆老师找到他,主动请缨到条件艰苦的长田分校去任教。林校长告诉笔者,当时李丕昆跟他说:“我想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教书育人!”这句话让他好感动。

李丕昆老师的老家是广西宾阳,是2008年9月才到南山小学任教的特岗教师。应聘到北流市当特岗教师之前,在贵港市育才中学当了四年的高中教师。就这样,李丕昆老师和一位接近退休,家住长田分校附近的老教师俞家湖老师调到长田分校。一年后,李丕昆老师的爱人,原在石窝镇坡头小学任教的特岗教师宋英兰,也调到了长田分校。这所山村学校,有了3名教师。

长田分校附近的南清、上长田、下长田3个自然村,有约2000多人口,青壮年大多外出经商打工,在村子里常住的都是留守老人和孩子。“我们是这些留守孩子的启蒙之师和临时家长!”李丕昆自豪地说。

除了教语文和算术,还教体育、音乐、美术。幼儿国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所山村学校的课程科目齐全且有特色,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可塑性强、好奇心强,但注意力也较差,自律性、自觉性更是很弱。要教好这些孩子,其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分校的孩子,读到三年级就会转到南山小学本部就读。教学点的3名老师,李丕昆老师负责教数学、音乐、体育,宋英兰、俞家湖老师负责教语文、美术和班级管理。“启蒙阶段的教育很重要,我们要尽心尽力教育好这些孩子,特别是抓好养成教育,为他们打下人生亮丽的底色!”宋英兰老师说。

以校为家,以爱为邻

到长田分校任教的李丕昆夫妇,带着4岁的女儿,一家三口吃住在学校,开始了“以校为家”的教学生涯。

除了4个教室,学校里还有两间十几平方的小房,一间作了备课室,一间则作了李丕昆夫妇生活起居的住室。这里地处深山,离圩镇还有十几公里的山路,交通也不十分方便。小夫妻把学校边的一块小荒地开荒作小菜园,自己动手种些蔬菜。至于生活必需的用品,就利用周末赶一次圩买回。

在教室,他们一个教算数,一个教写字;而课余的他们在菜园里,一个浇菜摘菜,一个拔草除虫。这样安静淡然的住校生活,又让他们感到满足。

“村民们都很关照我们,常常有村民给我们送来吃的、用的,推辞了还会令他们生气!”宋英兰笑着跟我们说。去年12月22日是冬至,这里有杀鸡敬神和包粽子的习俗,宋英兰老师班上的林诗茵妈妈把敬神的一只土鸡、一块猪肉平均分成两份,把其中的一份和几条粽子送到学校,硬是要宋老师把礼物收下。还有一年级林茵娣的奶奶,多次送土鸡蛋到学校给宋老师,“林奶奶说土鸡蛋特别有营养,叮嘱我们煮给女儿吃。”红薯、芋头、豆子、蔬菜等,不时有村民们给他们送来一些农副产品。

“还有,寒暑假和稍长的假期,我们如果不在学校,总会有好心的村民给我们的菜地淋水,无论离开久些,一回来小菜园都是一地青绿!”说到村民对他们好,宋老师有点激动。

这对80后小夫妻教师到底做了什么,让当地的家长和学生对他们如此情深呢?听说这些纯朴而可爱的村民都是这所山村学校的邻居,去到他们家不用走多远的路,不费多少时间,我们决定去这些村民家中登门拜访。

穿过两条短短的小胡同,我们就来到了林茵娣家。原来林茵娣是个聋哑的孩子,父母都外出打工了,跟着老奶奶在家上学。林奶奶见到我们,动情地说:“李老师、宋老师都是好老师,像自己的儿女一样爱我的小孙女。红薯、芋头都是家里种的,鸡蛋是家里养的母鸡生的,不值什么钱,就给老师送过去一点,但每次宋老师总是推辞不要!”

宋老师给我们补充了林茵娣的一些情况。这个女孩虽然聋哑,但很可爱、很聪明,上课的时候,需要多花一些时间来教她,比如,在其他学生做作业时,她就用手势和棍子来教她算数,会的话,她会点点头,不会时,她就会摇摇头。现在林茵娣学习基本能跟得上。离开林茵娣家,我们又去了林诗茵家。林诗茵家在村路旁边,离学校稍远。我们的来访让林诗茵的妈妈感到很突然。林诗茵的爸爸长年外出广东打工,她的妈妈原来也在广东打工,为了照顾孩子才回了家乡,闲时在家做串珠子的手工活,赚一些生活费。提起她把敬神的鸡分半只送给我们的老师时,这位年轻的妈妈不好意思起来,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应该的,应该的,李老师、宋老师这么好,我女儿把他们当成偶像,科科成绩都很好,回家也特别听话,谢谢老师了!”

回来的路上,穿屋过宅,看起来他们很熟悉村子里的情况,不时告诉我们哪座屋子是学校哪个孩子的家。“放学后,我们一家三口常在村子里边散步,边家访!”宋老师说。

宋老师边走边说,告诉我们除了林茵娣,学校里还有两名特殊的孩子,一个是有点弱智的林李武,另一个是腿脚有点瘸的林梓祥,他们都是留守儿童。“教林李武学习起来很吃力,要有耐心。别的孩子教一两遍就会的字词,他可能要教十几遍他才会。”李丕昆说。那个腿瘸的林梓祥,家住在学校旁,跟着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这个孩子不怎么想上学,特别是一到天冷就更不想上学,李丕昆不少于10次跑到他家把他背到教室来上课。

同时,李丕昆、宋英兰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对孩子们进行辅导,把自己所有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村的孩子们。

“教好孩子是做教师的本分。山村教学工作是孤单枯燥的,但对我们来说是充实的,快乐的。年轻人吃点苦没什么。在哪工作生活都一样,我们俩愿意在这里工作一辈子!”李丕昆、宋英兰夫妻淡定地说。

新闻推荐

《独居深山的牧羊人》引起关注 母校老师看望有作为的学生

本报讯《独居深山的牧羊人》(详见2014年12月25日A2版)见报后,引起的强烈反响不断发酵。事件主人公高培的母校——柳州畜牧兽医学校的领导在网上看到该报道后,用高培的事迹对...

陆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陆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