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012年以来,陆川县组织实施县委书记基层党建创新项目,深入开展“一走三问六提高”党建专题活动,组织万名党员干部走基层反哺家乡回报桑梓—— 九洲江畔:父老乡亲梦

玉林日报 2013-07-17 03:48 大字

陆川县“一走三问六提高”党建专题活动:“一走”,走基层;“三问”,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六提高”,提高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提高农村矛盾纠纷排解效率和效果,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水平,提高组织工作、平安工作满意度,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提高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天大地大没有老百姓的事情大。只有真心实意把群众放心上,把群众当亲人,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我们的党员干部才能在群众中站得住脚,我们的基层组织才能发挥凝心聚力、助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

——陆川县委书记黄少明

陆川县有个“136”办公室,每个乡镇有个“136”工作组,每个村有个“136”工作队。

“136”在九洲江畔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县城工作的叔伯兄弟、婶姨姐妹,在“136”活动中带着亲情乡情回来了,带着爱心真心回来了,带着资金项目回来了:珠砂村上千亩望天田变成丰收田,洞心村1200多村民喝上干净自来水,仙山村灾难深重的榕江河架起幸福桥,新旺村村民圆了市民梦……

“136”,是陆川老百姓对该县“一走三问六提高”党建专题活动的简称;“136”架起了党群干群连心桥,成为陆川回乡党员干部服务家乡、造福桑梓、助推发展的代名词。

第一章泥路·小河·慈母梦

回乡干部感言:为山区群众谋福祉要仗义执言,不能一味“避嫌”担心“闲话”。“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一广为流传的诗句,几乎道出每一位回乡干部的游子心境。

去年初春,细雨绵绵,雨中的谢仙嶂——陆川第一高峰更见巍峨峥嵘。作为沙坡镇“136”回乡工作组成员,姚远山、姚培新等人走近谢仙嶂下的家乡仙山村,睹物思情,感慨万千。

家乡风景美不胜收,然而进村的泥路坑坑洼洼,颠得心脏难受。走进村委会,一溜儿的泥砖瓦房,挡土墙黑苔斑剥,办公桌椅陈旧,一隅几根长木头顶着摇摇欲坠的瓦片,看着让人揪心。当了11年村支书的谢玉娟一脸愧色,叹了口气:仙山村偏僻闭塞,经济落后,没有集体收入,难啊!

是啊,路难走。2009年的一个雨夜,一位产妇大出血,救护车赶到二级公路的村口却进不来,众人用担架抬着走了1公里多的泥泞路,才把产妇送上救护车。

是啊,没有桥。榕江河从村里流过,过河只能从河坝走过,雨季河水突然上涨,曾有两辆摩托车被冲到河里,水退后打捞上来已是锈迹斑斑。20世纪90年代,曾有3个涉水过河的人因河坝打滑掉进水里死去,其中有一个是赶着上学的小学生。

年近六旬的女支书像一位慈母,全村老少的事都记挂在心,说着说着便哽咽起来。回乡干部眼睛艰涩,九转回肠,这是自己的家乡啊。有一条好的路走,有一座安全的桥过河,有一个像样的村委办公场所,女支书的要求并不高。回乡工作组组长、时任县交通局局长的姚远山心酸至极,他不能再担心“闲话”了,不能再“避嫌”了,仙山村的办公场所、道路、桥梁项目该上了。

视民如伤,拳拳在念。县委书记黄少明走进了仙山村调研,当场拍板,手续一路绿灯。回乡工作组献策出力,个人带头捐资,争取项目支持,发动群众集资,联系经济能人捐款,投资60多万元建起了榕江桥,硬化了2.3公里通村道路;投资50多万元拆除旧瓦房重建村委办公场所,内外装修一新,新配置办公桌椅。

日前,记者驱车前往仙山村,一路平坦舒适。谢仙嶂更显岚山幽翠,秀丽妩媚。村支书谢玉娟一脸灿烂,说如今村里的办公条件已属全县一流水平,村干部的威信高了,群众走路也扬眉吐气了,因为路通财路也通了,连小孩都说要感谢“136”。

第二章水坝·爱情·青春梦

回乡干部感言:热心为群众“跑跑腿”,能更好赢取民心凝聚民力促发展。

陆川因境内有九洲江、米马河、沙湖河、榕江河、低阳河和清湖河6条河流而得名。外人一般只知道第一大河流九洲江,其它则知之甚微,更不知米马河流经马坡镇珠砂村河段,变身被当地人称为“丽江”。20世纪60年代中期,丽江边曾有这么一则动人的爱情故事。

东岸的一位妹子携两个闺蜜,到对岸的小伙子家看家门。来到江边,一看江水淹没了木桩水坝,过不了江,妹子急得直抹泪,蹲下身子抱头呜咽。对面来接她的小伙子要背她过去,妹子死活不敢。小伙子急了,一头扎进江里游了个来回,把妹子征服了。刚过了木板桥,妹子回头看看家的方向,又哭了起来:嫁也难不嫁也难。小伙子手足无措,冷不丁蹦出一句“以后我为你建一座大桥”,妹子这才破涕为笑。

这座两岸农民赖以通行、生存的木桩水坝,在20世纪70年代被一场特大洪水冲毁。没有了水利灌溉,1000多亩水田变成望天田,先是用肩挑水后是用电抽水,为抢占抽水位置,骂娘动粗的事时有发生。农田干旱长年减收失收,农民渴望将水坝修复。

当年背妹子过江的小伙子叫黄宗祥,是珠砂村车田屯人。他靠勤劳让“妹子”过上了好日子,后又搞建筑富了起来,还带出两个做大生意的儿子。转眼已近七旬的他,一直没忘当年对妻子的承诺。然而,筑坝建桥毕竟是一项大工程,单是跑项目就得“过五关斩六将”,自己还经得起折腾吗?

这时,马坡镇“136”回乡工作组走访上门,与黄宗祥老人促膝交流,商榷推敲细节,还发动村民捐资捐物、投工投劳。黄宗祥心肠热了,决计倾尽数十年的积蓄,拿出600万元筑坝建桥。

为了加速项目建设,工作组组长、县环保局党组书记赵志雄热心当起“跑腿”,辗转奔走相关部门,申请项目,请人编制规划,还争取到60万元水利综合利用建设项目经费和600万元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去年12月,丽江水利综合利用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动工。目前,建成拦河坝、蓄水坝、风雨桥各一座。

这是一道亮丽迷人的风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风雨桥,凌空飞架在河坝上,好不壮观;桥上建有供人避雨乘凉的凉亭,圆柱飞檐琉璃瓦,好不优雅;一旁两台木造水车悠闲旋转,水流源源不断,好不酣畅。

村支书张吾昌说:多亏有回乡干部帮忙,办事快,效率高,群众团结了,为水闹矛盾的问题解决了。

黄宗祥老人一脸陶醉,壮心不已:想不到仅半年多便圆了当年的“青春梦”,接下来他还要建发电站和水轮泵站呢。

第三章石碑·甘蔗·饮水梦

回乡干部感言: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大事小事都要尽力处理好。“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代诗人郑板桥的诗句,透露出一种忧思百姓疾苦的民本情结。走访在陆川农村大地,回乡干部事无巨细、乐善不倦的民生情怀,更让人铭感五内。

 故事之一:三立功德碑。米场镇南中村的陈村桥头,立有三座石碑。第一座石碑立于1980年,当年一名退休回家的干部,把800多元安家费捐出来,带动村民修建了水泥桥,群众告别了走木板桥的历史,刻碑以记之。第二座石碑立于2000年,当时因河道沙土流失,桥墩被掏空成了危桥,一外出工作干部多方奔走,上级拨款6000多元,有识之士慷慨解囊,维修加固陈村桥,村民再立碑记之。第三次立碑是2012年8月的事,碑文大意如下:今逢全县开展“一走三问六提高”活动,回乡工作组“带项目走基层”,积惠民之德,助发展之路,唤民众之力,政府拨款11万多元,群众捐款24万多元,总投资36万多元,硬化3条共1.2公里的村屯道路,为勉励后人,故刻碑铭记。

故事之二:干部卖甘蔗。今年春季,南中村有这么件让人头疼的事。一位外地老板在村里租地70多亩种黑皮果蔗,种植时因资金不足误了季节,收获时找不到销路,亏本已成定局,便扔下大片甘蔗“失踪”了。村民的土地租金、工钱等还没付,要是发生哄抢乱砍,说不定会闹出人命来。回乡干部及时介入,与村干部一起研究对策,组织村民有序砍伐就近销售。回村工作队队长杨萌等8位回乡干部,还利用双休日拉着甘蔗街头村尾叫卖。村支书丘金才感动地说:花了一个多月才卖完,共卖了2.8万多元,那是上百吨甘蔗啊!减少了村民损失,没有发生混乱,多亏回乡干部工作得力。

 故事之三:拦路送锦旗。温泉镇洞心村,是县委书记黄少明的联系点。去年2月的一天,黄少明一踏进村口,村民们便围了过来。一位村民直头一炮:黄书记,大家都知道“136”是咋回事,但我们村的饮水问题能不能尽快解决?洞心村距离县城3公里,没有山泉,村民长年饮用地表水,很不卫生。黄少明与大家聊了起来:谁清楚哪里有水源,占用谁家的田地咋办,还有工程量大等问题。村民们热情高涨,异口同声说好些问题“我们可以自己搞掂”。不久,饮水工程上马,总投资60多万元,建设50立方米蓄水池一座,铺设主供水管1000多米。村民踊跃投工投劳,黄少明还走下田头与村民一起铺设水管。6月下旬,工程竣工,180户1200多村民喝上了洁净卫生的自来水。7月12日,黄少明到联系户李戊青家帮助收割水稻,傍晚在归途中被一群村民拦住。村民将一面写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锦旗送到黄少明手中,说这不只是送给你一个人的,而是送给整个“136”的。

俯首听民意,躬身解民忧。“一走三问六提高”,对回乡干部们来说是一种工作态度,一种责任意识,一种民生情怀。他们将为民服务的行动实实在在地“立”在陆川大地上,“写”进老百姓心坎里。

第四章油茶·橘红·致富梦

回乡干部感言:身为老区儿女,为群众寻找致富路我们责无旁贷。

天空阴雨绵绵,云雾环绕半山腰;山上红旗猎猎,号子声此起彼伏。去年3月的一天,在打响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第一枪的革命老区清湖镇塘寨村的一片山岭上,出现一个雄阔壮观劳动场面:100多名回乡干部、200多名村民带着锄头铁铲,冒着毛毛细雨鏖战荒山,挖坎植树。当天,全村栽下“摇钱树”——软枝油茶300亩3万多棵。

带着为老区百姓谋发展的心愿,清湖镇“136”回乡工作组深入走访,发现当地有种植油茶的传统。茶油以前不值钱,村民多是自家食用,后来疏于管护,油茶树也渐被淘汰。然而,时下生活水平提高,城市人注重养生,茶油这天然绿色有机保健食用油,摇身成为“精品油”、“贵族油”。工作组组长、县扶贫办主任刘朝状兴奋不已:这可是个朝阳产业啊!于是,工作组分头发动群众,协调山岭租赁,联系树苗,筹措资金,免费给农户送上树苗、肥料,全镇一下子种上软枝油茶3500多亩。

塘寨村村民彭昌听说茶油值钱,在深圳1公斤卖100元,便把祖辈遗留的老油茶树修剪护理,去年打果比往年多好几倍,收获茶油175公斤,收入近2万元,着实羡煞人。村支书谢永军说,全村去年种下油茶树1800多亩,今年开始挂果,明年可大面积采收,亩产值应不下4000元,村民将增加一大笔收入。

老区女儿奉献赤诚之心,金色橘红点燃致富希望。在清湖镇永平村,村民们经常看到一位跋山涉水、走村串户的女性身影,她就是带动村民种植橘红奔富路的回村工作队队长,县科协主席江紫艺。

永平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民产业单一,收入不高,生活较为贫困。身为永平村的女儿,江紫艺感到责无旁贷:一定要改变落后现状,让乡亲们富裕起来。她带着20多名队员走遍永平的山山水水,与村民探讨发展路子。来到村民江华启的橘红园时,江紫艺眼前一亮:时下县里提出打造“中国橘红之乡”,当地土壤土质适合种植橘红,山岭、庭院均适宜种植。而且,橘红自古就有“南方人参”、“一片橘红一片金”的说法,这可是一条致富好门路。于是,她和队员多次回村,耐心解说:现在外出打工的人多,橘红易种易护理,在家的老人妇女就能把树护理好。村民们的心思活络了,可观望的多,行动的却很少。

江紫艺没有气馁,她带头在老家种了30多棵橘红树,还不耻下问“三顾茅庐”,请出橘红种植能手江华启。江华启现身说法,透露致富“秘密”,推介、指导橘红种植,培育树苗提供给村民栽种。如今,永平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水塘边、菜地边、水沟边都种上了橘红,有两户村民还各包了100多亩地种植橘红,全村种植橘红近1000亩。江华启在回乡干部们的帮助下,也正在着手扩大种植规模:回乡干部送来了及时雨,现在橘红价格一路飙升,可不能错失商机。

 第五章农庄·新村·城市梦

回乡干部感言:尊重农民意愿才能更好地为民服务,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来到陆川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滩面乡新旺村金茂新村,着实让人惊诧:这哪里是农村,简直就是一个小城镇。

那建设中的多功能休闲农庄占地35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是一座三层高的大楼,刚封顶开始装修,已显得巍峨壮观。休闲农庄主干道已硬化,游泳池、幼儿园、健身场所等配套建设,已一一规划分明。休闲农庄前,是城市小区般的村民居住区,整齐划一的小区道路已绿化硬化,一幢幢规划有序的农民新居拔地而起。

金茂新村的建设,可谓“好事多磨”。新旺村村支书黄惠华说,2006年夏的一场洪水,全村倒塌房屋400多间。水灾过后,村两委为低洼处的农户着想,从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考虑,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决定在村委会旁的一片闲置地统一规划建设金茂新村,并于当年12月开始平整地基。后来,因个别村民有意见和新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一耽搁就5年整。建新村让村民过上城市生活,仿佛成了遥不可及的梦。

去年年初,滩面乡“136”回乡工作组来了。乡里乡亲的,狗见不吠,还摇尾巴。工作组组长、县住建局副局长蓝维光领着队员,带着水果猪肉走村串户,拉家常叙亲情,晓明利弊,畅说未来。使村民心悦诚服,统一了意愿。接着,回乡干部带头捐款,发动经济能人捐助,先后筹集资金60万元,并争取县奖励资金60万元,用于新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起文化广场、灯光球场、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敬老院,硬化绕村主道路,铺设排污管道,为新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回乡干部真心实意为家乡谋福祉,一件件实事看得见摸得着。他们的行动感动着村民,新农村建设更感召着村民。金茂新村一期工程占地35000多平方米,规划居民住房158户,每户占地125平方米。目前,已建起钢筋水泥楼房进住的有38户,动工在建的也有近40户。

金茂新村可以说是“136”工作的产物,是回乡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写照。已建好两层楼房,搬进新村居住的村民刘泽雄激动地说:在新村住环境好,用水用电更方便,跟城里人相差无几。要是休闲农庄建好了,我们就真的过上城市生活了。

记者后记:在开展“136”活动中,陆川县广大回乡干部把“一走三问六提高”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把走群众路线作为创先争优增强活动效果的法宝,带着问题、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深入村组、农户、企业,与群众开展心与心的交流、面对面的沟通、脚跟脚的服务,为各项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思路,促进了新的发展,焕发了新的希望,走出一条亲民爱民、执政为民、强基固本新路子。于是,便有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位于马坡镇珠砂村的丽江水利综合利用建设项目,目前一期工程建成拦河坝、蓄水坝、风雨桥各一座,使1000多亩望天田变成丰收田。

新闻推荐

古城镇微企真行

陆川县古城镇大力发展微型企业,使投资经商的经济能人走上“富人”道路,也使农村多余劳力得到转移。从2011年下半年至今,全镇已发展微型企业117家。产品涉及电子、种养等多...

陆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陆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