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三立功德碑 群众走上幸福路 陆川县米场镇南中村陈、良两片群众三修陈村桥纪实

玉林日报 2013-01-29 04:06 大字

陆川县米场镇南中村的陈村桥,自民国时代村庄形成之时,就是南中村陈村片4个村民小组、良村片7个村民小组约4300多人出入圩市、对外交通必走的桥道。陈村桥原先只是一座木板桥,1980年以来进行了三次修建,每修建一次村民必立碑纪念。至今,村民已三立功德碑。

修建梁式桥群众告别木板桥

1980年以前,陈村桥桥墩用木桩钉成,桥面也是60厘米宽的木板,桥长30米。“木板桥极不稳固,往往一下大雨,连木桩都会被大水冲走。”陈村队81岁的陈朝芬介绍说。为此,当时的生产队每逢下大雨就派群众察看,桥梁如有损坏,就立即派员维修。“农忙时碰到下大雨的话,还经常要用谷斗渡河到对面的农田耕作。”陈朝芬老人说。基于这样的情况,村民们合议修建新的陈村桥。

1979年春,原在陆川县东山水电站工作的李名伟退休回到陈村。了解这一情况后,他利用工作时参加桥梁建设积累下来的经验,自己制定了梁式桥修桥方案,设计出修桥图纸,并拿到玉林公路局找修桥专家和技术人员论证鉴定。经专家审定后,李名伟马上回村,组织队干和村民,开展筹备修建陈村桥事宜。由于没有任何资金支持,李名伟率先把组织给自己的800多元退休安家费全部捐献出来,作为修桥的启动资金。此举带动了村民,村民们纷纷投工投劳,义务参与到修建陈村桥的活动中。

1980年正月春节,陈村桥的修建历经5个多月终于竣工通车。“当时,村里人建议刻碑纪念此事,大家一致赞同,随后在桥东立功德碑纪念,现在这块碑还在呢!”良塘队村民组长李发勇告诉我们。

加固大桥群众走上放心桥

新桥建成,极大地方便了陈、良两片村民的生产和生活,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度让两片村民引以为豪。然而,随着时光流逝,河道沙土流失致使该桥桥墩被掏空。“1999年农历六月,良村的邱坤瑞下河游泳,居然拖出了木桩,我感觉很危险,就找到当时米场镇水利站站长李达奎和本村的包工头杨汉青等村民,商议维修加固陈村桥事宜。”陈朝芬老人回忆说。大家检查发现,陈村桥因河道沙土的流失,桥墩已被掏空,有些木桩已架空,而且因为桥上没有护栏,行人不注意时还会掉下河。

李达奎就是李名伟的儿子。他在玉林农业学校学习水电专业毕业回来后,就与父亲一起学习、探讨修桥事宜,也参与了陈村桥的第一次修建。得知陈村桥已存在隐患,他立即向上级打报告申请修桥资金。1999年冬,上级下拨了2万元修桥资金,李达奎即组织村民组成修桥小组,并争取到南中村委和米场镇政府的支持,镇政府拨付了6000元资金。2000年春节前,陈村桥维修工程竣工通车,村民为感谢党委、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的慷慨支援,又在桥西再次立下了功德碑纪念。

修固桥面群众走上硬化路

2012年,陆川县委开展“一走三问六提高”党建专题活动,米场镇南中村回乡工作组计划修好陈、两良片村屯道路3条,总长1210米。然而,他们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要修好这3条路,进料必须经过陈村桥,而此时陈村桥桥面混凝土风化严重,村民怕桥面承受不起,不敢贸然进料。于是,工作组派专人到县公路局、水利局、农业局等部门,了解修桥的可行性操作,并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经了解得知,桥面可采用硬化路方式修固,硬化路修建可以争取一事一议奖补项目。于是,工作组进屯入户,发动群众开展修桥和硬化道路建设工作。不料,由于受指标制约,陈村桥头至村头510米长的硬化路得不到审批。“按照一事一议相关规定,我们要先筹集好一半资金,做好报批手续,然后我去努力争取硬化路指标。”自小在陈村长大的县委办副主任杨富源回馈了这一消息。紧接着,他一边组织群众集资,一边去县农业局、县财政局争取,陈村桥的特殊情况终于得到了上级的理解,同意支持立项申请。2012年,回乡工作组组织陈村片群众利用“三个一点”的办法,筹集到位资金39万元,先后硬化修固了陈村桥面和3条宽3米、长共1210米的陈村环村道路。而陈村村民为了纪念出钱出力修桥修路,为陈村人带来致富希望的爱心人士,于2012年8月在陈村桥东面再次刻立了功德碑!

“三立桥碑,记载和见证了我们村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以及干群团结奋进、共谋发展的鱼水情深!”陈村队村民杨育荣乐呵呵地说。

新闻推荐

“深水渠”变“畅通道” 民忧挂心上,六燕村“村民理事会”为民除隐患

本报讯(记者陆小青通讯员翁海玲)1月27日,陆川县珊罗镇六燕村辖区内一条长110米的露天深水渠,终于被水泥硬化覆盖住了渠面,变成了一条通衢,直通该村大充屯。这是该村“村民理事...

陆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陆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