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接“地气”沾“泥土”抓“活鱼” 玉林市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座谈会发言摘登

玉林日报 2011-12-16 04:48 大字

让“沉下去”成为常态

玉林日报记者部主任  黄 云

近年来,玉林日报在办报中先后创办了不少紧贴群众生活的栏目、版面,如新政解读、“智”富路上、凡人好事、社会新闻版、民生服务新闻版等。特别是今年9月初玉林市启动以“进百村、访百企、连百家”为主题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玉林日报记者部积极做好策划,30多位记者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这一活动中去,涌现了一批题材新颖的优秀作品,如《80后女硕士回村当支书》、《福绵“再生稻”试种喜获丰收》、《将用稻壳发电》等,这些从乡村、从土里刨出的新闻报道。

我除了做好时政新闻报道之外,今年9月底我也深入基层采写了周军这位优秀的容县基层干部,写出了长篇通讯和本报评论员文章。从周军身上,我也学到了什么叫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群众路线。在基层,新闻工作者更能找到与时代、社会和国家的共振与共鸣。这是新闻人的价值所在,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我觉得“走基层”不会是一阵风就过去的,党报要提高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就必须继续走进基层,走近群众,让走基层成为一种常态。

“五个二”推进“走、转、改”

玉林电视台新闻部主任 邹志兴

玉林电视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主要围绕“五个二”来开展:一是建立了两个活动联系点,分别是北流罗政村、玉林富英制革有限公司。10月9日,副局长、台长谢智光带领记者到这两个联系点进行调研,强调要做到“真走”,不走过场。“真抓”,不弄虚作假。“真改”,不做表面文章;二是开设了《记者走基层》、《记者走乡村》两个栏目;三是组织记者每月下基层两次以上;四是每周分别在《记者走基层》、《记者走乡村》两个栏目发两篇以上记者走基层稿件;五是每月评出两篇好作品,并对获得好作品的记者进行点评学习、加分奖励。我台将毫不动摇地强力推进“走、转、改”活动,将其常态化;加大主持人型记者的引进和培养,打造一支拿得起话筒、冲得进画面、现场解说得新闻事件的电视传媒记者队伍。

“走、转、改”的成效和体会

玉林电视台总编室 吴 坤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玉林电视台在《玉林新闻》、《新闻视线》中辟有“记者走基层”、“记者走乡村”专栏,调整增加对农专题节目播出频次,还协办开展播出了玉林广电系统“走、转、改”播音员、主持人演讲大赛,丰富了电视荧屏,吸引了更多的电视观众看节目。我们监看了玉林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新闻综合频道》2011年11月份的平均收视率,据央视索福瑞收视数据显示,11月份《玉林新闻》收视率5.35%,第一集电视剧收视率4.96%,第二集电视剧收视率4.21%,从数据看出,“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玉林新闻》已经超过了电视剧成为频道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基层捕捉真善美

玉林电台总编室主任   蓝 玲

玉林市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后,玉林电台《玉林新闻》中开辟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栏,到目前播出稿件65篇,《行风热线》、《978会客厅》、《交警直播室》等节目也根据各自的风格策划选题,走进基层,体验群众的冷暖,涌现了很多感人的稿件和节目。11月中旬,玉林电台承办了由市广电局主办的全市广电系统播音员主持人“走、转、改”演讲大赛。通过活动,我真切地感觉到,电台的编辑、记者、播音员都有了很大变化,他们的采访报道,笔触更细腻感人了,捕捉的闪光点更多了,播音主持时情感更浓了。

“走、转、改”活动,对我也是一个大的促进,使我更明确了总编室的工作目标,在今后工作中,要更多地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更多地挖掘普通人的闪光点,更多地发现平凡人的不平凡,不断给玉林广播带来清新之风。

“民生是天大的事”

玉林晚报民生部主任  周立华

物价是广大市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今年玉林市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平抑物价的措施,玉林晚报记者及时和政府有关部门联系,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出发,形成了多篇跟踪报道,从8月26日开始报道《限价猪肉食用油明起开售》后,跟踪报道有《“我们吃上了平价猪肉!”》、《今日起 五超市出售“平价蔬菜”》、《“我们吃上了平价蔬菜!”》、《限价肉、油延售至年底》、《政府限价肉本月再次下调 肉价年前将平稳回落》等。

农业方面,今年玉林市主要农副产品获得丰收,我版派出多路记者,即时跟踪荔枝、龙眼、香蕉、果蔗等最新情况,《部分菜企受影响 看好5月行情》、《农产品滞销应急方案近期出台》、《避菜贱伤农 需走合作化道路》、《2元/斤,蕉价创历史新高》、《果蔗价飙升 果商称“史上最高”》、《蔗价“高开”不宜盲目乐观》等多篇农业方面的报道为广大农户提供了即时有效的信息。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

玉林日报记者 李岳青

“走、转、改”活动举行当天,我与报社韦剑副总编辑、记者蒋金泰深入博白县三滩镇和浪平乡六江村采访,写出了《深加工让桂圆“贵”起来》、《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两篇新闻稿件,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这两篇报道也引起了央视记者关注,他们先后来到三滩镇和浪平乡六江村采访报道。10月11日,我又深入玉柴铸造厂新铸车间溶化工段,亲身感受了玉柴最基层的普通工人——炉前工在高温下作业的辛苦,并在10月16日玉林日报的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高温“烤”验的工作斗士》的报道。

这次“走、转、改”活动,我体会到,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和活水。只有深入基层,到了一线,才能听到百姓的心里话;只有俯下身、弯下腰,才能深切体会和感受百姓情怀。好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

新闻是跑出来的

玉林晚报政法部主任   张宋

“新闻是跑出来的”,这是每一名记者都要牢记的工作理念。

政法版面在选稿时,首先考虑到稿件的内容,要适应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让法治新闻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普法与预警两个方面。通过记者走基层采写的维权热线栏目,深受读者喜爱,因为在开通热线电话后,增加了玉林晚报与读者的互动,通过记者跑腿,请律师支招,并与相关部门联动,促成事情往好的方面发展。比如12月5日刊发的《多方帮扶,无助小女孩有了依靠》一文,记者在采写的过程中,奔走于陆川的民政、公安等多个部门,让因母亲出走,父亲涉嫌盗窃被刑拘的一名小女孩找到了落脚点,也让蹲在看守所里的嫌疑人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表示要改过自新,回报社会。

今年玉林晚报开展的“记者走基层”一连串采访报道活动中,政法部策划采写的“身边的好警察”系列,形式新颖,真实生动,自10月10日至今,采写了好民警11位,树立起了警察一心为民的良好形象。 

“走、转、改”不停步

玉林晚报政教部主任 黎保宁

从9月5日开始,玉林晚报在市民、热线两大板块开设了“在现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栏目,并在此基础上,于9月15日开设了“人间有爱、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栏目。

这次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是题材丰富了。从刊发的首篇《山歌带来朴素的快乐》到之后的《老师的爱,像妈妈》、《看着玄,你也能》、《那个为民的他,走了》、《这门手艺,让他们活得有尊严》、《折翼天使,期待属于他们的蓝天》等,报道的题材涉及英模事迹、百姓生活、优秀山区教师、民间达人、特殊学校、社会好心人士、普通人生活等等。贴近百姓、贴近基层的丰富的题材,让版面覆盖更广、层次更多,也更加感人。

二是写法、文风改变了。确切地说,是变得更灵活了、更细腻了、更感人了。亲身的感受甚至于体验,让记者下笔时有了更好、更多的切入点,描写更加真切。

网“真货” 摸“活鱼”

玉林新闻网副总编辑  刘海东

9月2日,玉林市新闻战线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活动当天,玉林新闻网迅速制作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玉林记者基层行”的网络特别专题。不仅仅是玉林日报记者下基层的风采展示专题,而是整个玉林市新闻战线记者的报道集锦。这个专题包含的栏目有滚动大图,各地动态,“进百村、访百企、连百家”,玉林日报社记者下基层,媒体评论,图片报道等。滚动大图主要以玉林本地最新的“走、转、改”图片报道为主;各地动态栏目则发布从中央到地方开展活动的动态报道;“进百村、访百企、连百家”栏目则发布玉林市直新闻媒体开展“走、转、改”活动后,各媒体记者奔赴一线采访到的鲜活的新闻报道。

截至12月14日,玉林新闻网共发布或转载了有关走转改文章105篇,图片26幅。

“永远在路上”

玉林电台新闻频道总监 姚庆良

玉林新闻广播的编辑、记者、主持人是“走、转、改”活动的实践者。活动开展后,我带队去容县采制稿件《容县罗江镇探索农村群众在村级卫生所看病一元钱的新模式》,获广西各系列台播出。

教师节前夕,新闻广播的罗令强、江南、萧彤、嘉琳四位记者、主持人走进北流市大里镇小马村这个山区小学。那里有9名孤儿和特困儿童,由社会爱心人士供养,而照顾他们的是一名20来岁的年轻女支教老师杨坚凤。节目组到来时,杨老师正在为孩子们煮饭。节目组记录下了杨老师上课、照顾孩子的大量现场音效,和杨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谈,采访了学校领导、当地的群众等等。回来后,我们把这次采访制作成一期特别节目播出,听众听后非常感动,都说杨坚凤是“玉林最美的乡村女教师”。而更多的听众在听完节目后,自发组成爱心小组去看望慰问这些孩子;而这次采访的稿件也获得在中国之声教师节当天的组稿里播出。 

当带“泥土”的记者

玉林电视台专题部主任 李镇海

9月初,玉林市“走、转、改”活动仪式启动后,玉林电视台专题部马上进行了安排。决定以《农村天地》作为“走、转、改”的桥头堡,先试先行。

我们及时组织拍摄播出了“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系列报道”,宣讲了党对农村农民的关心、关怀。拍摄播出了《粉垄,农耕技术新革命》、《引种新品种,农民双丰收》、《博白圆肉质优价好》、《阉母鸡的技术》等专题片。向农民传授新的种养技术,向社会传递农村产品信息,深受农民欢迎。《成长》栏目也组织小记者下到北流、博白农村,参与火龙果、番石榴的种植,体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村生活,拉近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的距离。组织“2011年度科技种养大集”。泥味、土味,受到农民的喜欢。本土化,本地人,更受观众的欢迎。我们这几年创作的优秀作品中,绝大多数都是带“农”字号。

走基层 “接地气”

玉林日报新闻部   陈旭庆

玉林日报新闻部主要负责本地新闻的编辑工作,自“走、转、改”活动启动以来,我们更是全体上阵,将统筹城乡发展、全力创建“六个示范”与“走、转、改”活动紧密结合,在报社领导支持下,策划并在重要版面开设了《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记者进百村访百企连百家》、《争创六个示范 在基层》等栏目。编发了《80后女硕士回村当支书》、《农事村办:让农民在家门口把事办好》等一大批生动鲜活的稿件。

日常工作中我常为找不到好的选题而苦恼,通过“走、转、改”活动,我真切地体会到,基层才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走基层”对我个人从事的编辑工作有着莫大帮助。通过深入一线,我更全面了解了“群众盼什么”、“我们应该登什么”、“我们要有什么样的新闻影响力”等。

向群众“取经”

玉林电视台新闻部记者  刘捐捐

作为一名走基层的电视新闻记者,为报道出最情真意切的新闻,四个多月以来我们深入基层,透过镜头的里里外外,总可以感受到流淌在基层社会最真切的民心民意。

9月2日的开篇报道,我们首先选择了城市清洁的一个典型,报道了《“城市美容师”:蔡伟明的一天》,凌晨三四点,天刚亮,清洁工人蔡伟明便开始他繁忙的一天。环卫工人不怕脏,不怕臭,琐碎忙乱便是他们的工作环境。作为一名出镜记者,为了亲身体验环卫工人的艰辛,我便和蔡师傅铲垃圾、倒垃圾。

9月12日是中秋节,我们来到了陆川县车田水库移民新村,用镜头报道了村民迁入新村后的第一个中秋。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热衷深入基层,了解民生,反映民生,第一时间奔赴采访现场,用手中的镜头和笔记录新闻事实,继续向民生取经,向基层百姓的心灵心声迈进。

新闻推荐

如何应对学生对“丑小鸭”的新解读

...

陆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陆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