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榆林市中院强力推进涉诉信访改革工作

陕西日报 2015-08-11 21:45 大字

本报讯(白东平 记者 王雄)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创新工作机制,改变传统接访形式,变被动接访为主动引导,强力推行网上信访视频接访、信访案件登记立案、第三方释法疏导“三大措施”,推动了该院涉诉信访改革工作的开展,在全省法院涉诉信访工作综合考评中,该院名列前茅。

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引导申诉信访人进行视频接访,力争把有进京上访苗头的申诉信访人吸附在当地。今年5月,利用远程视频接访系统,发挥现代数字网络科技优势,经最高人民法院、省高级人民法院、榆林市中院对全市涉诉信访当事人进行了70多次远程视频接访。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减轻了信访人诉累,降低了群众赴省进京上访量。同时,开辟网上信访专栏,利用微博、微信等新技术平台,积极开展网上信访。今年以来,该院答复网上信访案件50多件,实现了让群众在家也可信访的新变化,极大地满足了群众表达诉求的愿望。

为了转变传统信访案件办理模式,榆林中院着力推行信访立案登记制,改变过去信访案件只审查不立案、只转办不审理的做法,让信访人随时知道其信访案件办理进展情况,立案后信访人可电话查询,信访案件承办人随时电话告知。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来访群众。信访立案制度的改变是涉法涉诉信访法治化改革工作的强力保障,是“依法信访”的第一步。此项制度的改变,有效地畅通了涉诉信访案件的入口,为信访人后续依法走访、逐级信访打下良好基础。推行涉诉信访改革工作以来,榆林市中院对21件信访案件进行了立案登记审查,组成合议庭召开20多次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参与的听证会,对19件案作出信访引导,其中导入法律诉讼程序12件,引导到相关部门处理7件。

为了推进上访群众依法上访,榆林中院引入第三方免费法律服务作为法院接访的前提,专门聘请律师先进行信访接待,借助律师法律知识提高信访案件当事人对法律的认识,帮助上访人理解法律规定。目前,榆林中院通过和陕西富能律师事务所开展的第三方免费法律服务工作,经访前法律释明57人次,使上访人依法上访效果明显。

制度建设是落实深化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工作的有力推手。榆林市中院围绕“依法信访”、“诉访分离”、“四个到位”的涉诉信访改革精神,在信访案件的立案登记、案件评查、信访听证、合议庭评议等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系统化、制度化建设,制定整合了“八项制度”,起草汇编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手册》、《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百问百答》等办案手册,来保障信访案件办理程序上的相互衔接,最终使信访案件通过纠错补瑕、多方化解、国家救助、移交对接等工作方法,使得让当事人息诉罢访,案结事了。

据介绍,依照信访改革工作机制,今年以来,榆林市中院先后对佳县张贵民上访近40年,被“文革”期间判处“黑包头”罪的刑事案件进行信访登记立案后,经召开听证会、合议庭评议,最终提交院审委会提起再审,积极引导将案件纳入了诉讼程序。对绥德县王爱芳长年上访案件受理后,经信访合议庭办理,按照涉诉信访改革工作的要求,积极协调启动三级法院联动化解机制,最终对因访致贫生活特别困难的上访人王爱芳给予国家司法救助,使10年上访老案息诉罢访。对靖边县李文元来该院初次上访案,经接待审查发现原审案件鉴定结论模糊两可,是导致李文元上访的直接原因。信访立案后,办案人员协调相关中介机构免费对其争议窑洞裂缝进行了重新鉴定,导入了诉讼程序,从而使这起案件化解在上访萌芽状态中。

通过一年多信访改革工作的实践,今年前半年,榆林市涉诉进京上访案件10人次,与去年同期29人次同比下降65.5%,进京案件访比1211:1,比去年全省平均案访比261:1,提高近5倍。涉诉赴省上访案件4人次,与去年同期8人次同比下降50%。在全省法院涉诉信访工作综合考评中,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名列前茅。

新闻推荐

油路通到村部了、水井打在地头了、高压线路拉来了、变压器也都用上了……这几年,村里年年都有新变化。但由于村子大,底子薄,村里还有不少难事待解。 “在农村过年”之二

新房子前的全家福本报记者霍海澎摄没有硬化的健身广场以及老旧的篮球架本报记者霍海澎摄合作社购买的设备花了大价钱本报记者霍海澎摄本报记者霍海澎2月5日,农历腊月二十七,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的...

靖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靖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