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靖边紫花苜蓿:高原上的致富“神草”

陕西日报 2015-07-28 21:53 大字

    陕西传媒网记者 马磊 武康乐

7月26日,“陕藏情·阿里行”采访团抵达阿里地区噶尔县,在昆莎乡见到了被当地藏族同胞称为“神草”的紫花苜蓿。紫花苜蓿由陕西援藏干部从榆林靖边引进,短短十年间,种植面积由50亩发展到现在的27000多亩,种植区域也由昆莎乡延展到扎西岗乡、左左乡等地区。由于紫花苜蓿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俱佳,可连续收割多年,被当地群众称之为“神草”。

噶尔县草场原本稀薄,一旦遇到暴雪,牛羊常因缺乏草料而冻死、饿死,使农牧民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如何解决饲草问题,成为当地党委和政府关注的焦点。昆莎乡党委书记王建成告诉记者,一只羊每年能吃掉84亩天然草场,而一亩紫花苜蓿的产草量同样可以让一只羊吃一年。陕西第四批援藏干部、时任噶尔县委副书记的温江城决定引进能适应高原环境的优质牧草,并从陕西靖边请来了种草专家韩俊文,正是他的到来使紫花苜蓿遍布在高原戈壁滩上,由游牧民组建的噶尔新村,也变为了富裕村。

韩俊文现在是噶尔县林业局局长,2005年3月他作为技术聘用人员,从陕西省靖边县来到噶尔县昆莎乡。与他同来的另一位技术员因为不能适应高原环境还没有到达阿里就返回了。“当时站在昆莎乡的地头,看到的土地,多半都是石头、沙子,土层又薄,这让我失去了信心,坚持待了一个月后,我萌生了退意”,韩俊文对记者如是说。

经过几天的纠结,特别是在温江城的耐心挽留与劝说下,韩俊文最终决定留下来,并在几乎为荒地的50亩青稞田上开始人工种草的试验。“当时由于地区农牧局经过试种紫花苜蓿后得出海拔4000米以上不适合种植苜蓿的结论,因此我们当时在50亩试验田里试种了5大类26种牧草。”韩俊文说,“试种后发现紫花苜蓿、沙棘、草木樨、沙打旺、鲁梅克斯等品种越冬性好,适应性强。”

由于紫花苜蓿营养价值高,因此,韩俊文最终选定了紫花苜蓿。2005初,昆莎乡第一座“科技示范基地”诞生了。随后,韩俊文从内地购买了种子、地膜、化肥、农机具等所需物品,还带来了技术人员。他们进行了林木、蔬菜、农作物、牧草类等25个品种的实验。

2007年,在温江城的强力推动下,紫花苜蓿种植面积从小到大,种植工作走上正轨,然而韩俊文的聘用期满了,他本可以回陕西与家人团聚,但他最终选择留在这片戈壁上。随后几年,当地政府陆续引进了几批奶牛,如今噶尔新村共有370多头奶牛,做到了户户有奶牛。

“紫花苜蓿一年播种,十几年收获,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改善了生态,增加了牧民的收入”,韩俊文说,每亩紫花苜蓿能卖1200元,奶牛养殖户年均纯收入可达1.3万元至2万元,多余的牧草还可以出售创收。噶尔新村村民米玛家现在有5头奶牛,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40多亩,米玛告诉记者,他现在光卖多余的苜蓿一项年收入就过万,更不要说还有5头奶牛的乳制品收入。

“十年前的荒地现在变成了绿洲,尤其到了夏天遍地都是紫花”,韩俊文说,2005年昆莎乡只有4台拖拉机,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和拖拉机,还有一些先富起来的农牧民开上了小汽车。

新闻推荐

靖边县“房建纠纷”听证会 服务“走”在群众诉求前

本报讯(记者秦华通讯员俞洁)这两天,靖边居民老李脸上总算露出了笑容,因为自家的新房终于可以动工修建了。原来,在2014年年底老李就取得了建房规划审批手续,却被邻居以影响他的采光为由,无理阻挡,迟迟不...

靖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靖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