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夯实靖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基底累计投资1.02亿元,23.9万亩低产旱田变成高产水浇地

榆林日报 2010-05-05 13:23 大字

农业综合开发:

□本报记者高鹏通讯员舒温

“五一”前后,正是塞上农民春耕的大忙时间,靖边县王渠则镇闫米洼村村民何光禄在自家门前的水浇地里忙着种马铃薯。他指了指田边的机井房说:“前两年天气怪,春耕时间老不下雨,土地常常干得无法入种,老百姓只好把种子‘下\’到地里苦等老天下雨后出苗。去年咱村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打了机井,还配套了喷灌,地干了咱就浇一浇,再也不受老天爷的‘气\’啦。”

地处毛乌素沙漠南部边缘的靖边县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且集中在7—9月份,而年蒸发量却高达1275毫米,干旱灾害占据农业自然灾害的90%以上。面对“十年九旱”,靖边县在土地上大做“水文章”,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资1.02亿元,让23.9万亩低产旱田变成了高产的水浇地。

工业反哺农业的最直接途径

成为榆林市乃至全省配套财政资金最多的县

依靠工业的强力引领,靖边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靖边县理出了一条清晰的思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先改造农民的“命根子”——土地,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然后凭借水地优势,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现代设施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就这样,靖边县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

该县将土地治理项目划分为国家立项和地方立项两类。从2005年开始,在确保上级财政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足额到位的情况下,将不足部分连同农业综合开发事业费一起纳入县本级财政预算,按与中、省、市财政投资总额1∶1的比例配套县本级财政资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2005—2009年度,该县共配套国家项目本级财政资金120万元。

从2008年开始,靖边县自主立项并实施了以县本级财政投资为主体的“滩涧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上计划以每年不少于3万亩的开发规模,按照每亩500—1000元的财政资金投资标准,力争利用10—15年时间,将未开发实施的57.7万亩中低产田全部改造成为高标准的基本农田。

目前,该县已投入县本级财政资金4508万元,在20个乡镇的52个行政村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7.38万亩,是榆林市乃至陕西省配套本级财政资金最多的项目县。

农民直接受惠

受益群众12.5万人,占总人口40%

靖边县中部和北部地区有大面积的平涧和滩地,地表土层肥厚,是发展农业的理想宝地。从1995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靖边县实施以来,已在20个乡镇的134个行政村实施土地综合开发23.9万亩,共新打及修复配套水源井1600多眼,新建及改造抽水站26座,埋设输水暗管及喷灌主管道800多公里,衬砌U形混凝土渠道362公里,装配变压器575台,架设高低压线路700多公里,受益群众1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0%。

宁条梁镇大滩村确确实实尝到了水给土地带来的甜头。2002年,该村第一次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新打13眼机井,历史性地改造出1300亩水浇地。盛夏,当旱灾来临时,这里有水一片绿,无水满眼枯。去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再次垂青了这个村,给村里新打了18眼机井,新发展了2000亩水浇地,人均实现了2亩水浇地,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历史。

白于山区的梁峁之间淤积了万顷平坦涧地,2008年县委、县政府开始实施白于山区板块开发战略。新城乡长命山村沐浴在财政支农资金的阳光下,村里500亩平坦的旱地上打了4眼水井、拉电线1.8公里、安装变压器2台,山区里的庄稼首次实现了管灌。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使靖边县土地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为实现农业生产“高产、优质、高效”夯实了基底。2008年,这个县被省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县”。

细算节水账

让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干旱缺水的陕北,农业灌溉挖渠引水实行大田漫灌,既浪费了水资源,又抬高了浇灌成本。靖边县农业综合开发在项目区细算“水”账,想尽千方百计给农民减少灌溉费用。如今,一股股涓涓细流,通过压力作用在空中划出一个个弧形瀑布,如雨似雾般地轻轻落在庄稼地里,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靖边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从砌U形防渗渠引水、埋设地下管道输水,到眼下的节水喷灌,在实践中让项目区的农业灌溉一步步走上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995年以来,该县累计投资2660万元,在席麻湾乡、王渠则镇、杨米涧镇、中山涧镇等地建成4.44万亩集中连片的半固定式喷灌区,成为榆林市最大的节水喷灌示范区。

靖边县农业开发项目办主任王保贵细说了喷灌的好处:一是节约了地下水,降低了灌溉成本。1亩喷灌田每次浇灌比漫灌田节水20立方米,每年按4次灌溉计算,1亩地可节约80立方米地下水,可为农民节省20元浇灌成本;二是节省了劳力,渠道灌溉最少得2个劳力协作,喷灌则只需1人控制电源开关,灌溉系统可自动操作;三是增加了产量,喷灌比渠道灌溉和地埋管道灌溉更接近于自然降雨,利于农作物正常生长,亩均可增加粮食产量300公斤左右,增收约360元;四是挖渠道引水占用耕地面积,而喷灌采用地埋管线,减少占地面积10%左右;五是便于机械化作业,各种农业机械在田间作业无障碍,效率高,劳动强度降低了近70%,生产效率提高了约300%。

农综开发“搭台”

产业调整“唱戏”

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900多元

农业综合开发“搭台”,产业结构调整“唱戏”。靖边县“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基本都以农综项目区为支撑,特别是近年来以节水灌溉为核心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全县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夯实了基底。

席麻湾乡高渠村3000亩旱涧地变成水田后,农民纷纷抛弃了过去低产的旱地作物,开始种植效益高的设施蔬菜,目前全村已建成标准化温棚111棚、拱棚136棚,每棚收入近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引擎。席麻湾乡党委书记张警予说:“山区农业只要摆脱了水的制约,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热情也会随之释放。”

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给靖边县发展设施农业铺平了坦途。该县近日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200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5257公顷,其中设施蔬菜面积2100公顷;马铃薯种植面积21245公顷,其中地膜夏马铃薯6800公顷。全县建成日光温室777棚、大拱棚433公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实现农业总产值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比全县平均水平6031元高出900多元。

(本文照片由本报通讯员舒温摄)

工人在宁条梁镇大滩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打机井。(本报资料照片)

节水喷灌 (本报资料照片)

席麻湾乡高渠村喷灌区茂盛的玉米。(本报资料照片)

新闻推荐

靖边:1530公里农村公路全绿化

本报通讯员刘河王军报道盛夏时节,穿行在靖边县乡村道路上,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一条条由花草、灌木、乔木等组成的绿色林带不断延伸,如同一道道绿色的画廊。鳞次栉比的行道树,嫩绿的树叶迎风招展,使...

靖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靖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