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由能源基地到绿色硅谷——榆林现代农业资源优势调查

榆林日报 2010-01-27 13:29 大字

在以资源富甲中国的榆林,农业科技的大范围使用,正在使土地资源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奇迹。2009年5月,预计总投资110亿元的榆林市现代特色农业项目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启动,标志着榆林市农业由传统的分散型种养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大农业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示范园也即将成为榆林的“绿色硅谷”。

每年冬季,正是榆林定边马铃薯交易的黄金时节,2009年,薯形好、病害少的脱毒马铃薯卖到每公斤1.5元左右的价格依然是供不应求。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榆林市脱毒马铃薯的推广面积达到200万亩,占到全市马铃薯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单产水平也由2000年的不足700公斤提高到目前的1000公斤左右,累计为农民增收10多亿元。

同样是拥有全省第一的光热、土地等21项土地资源优势,但以前的榆林农业以低产闻名,现在则以优质高产著名,一项项粮食单产屡破全国甚至世界纪录。榆林,正成为全国现代旱作农业的示范田和样板。而这,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力量。

榆林马铃薯屡创高产纪录。 本报记者张晋国摄

小小马铃薯

产量屡破世界纪录

2009年,由榆林市农业科技研究所自选实施的“马铃薯标准化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项目参加了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评审,在公示后若无异议,将被评为2008—2009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

榆林是全国马铃薯第三种植大市,但榆林马铃薯生产中长期存在着品种结构单一、种性退化严重、栽培管理技术落后、耕作粗放、种薯繁育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

“一般马铃薯种子在耕作两三年后由于病毒侵入植株和块茎,导致品种退化,产量降低、病害增多。”榆林市农科所所长高贵生说,“脱毒马铃薯就是利用技术手段清除薯块体内的病毒,获得了无病毒或极少有病毒侵染的种薯。通过近几年的试种推广,这项新技术的最低增产量都在30%以上。”

改良品种直接带来马铃薯高产。2007年靖边高海则570亩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4768.5公斤,其中60亩平均亩产达5136公斤,创全国马铃薯单产最高纪录;2008年他们又重点实施了马铃薯“百、千、万”高产创建活动,其中3万亩夏马铃薯平均亩产3810公斤、万亩秋马铃薯平均亩产4888公斤,千亩专用薯平均亩产5037公斤,百亩秋马铃薯核心攻关田平均亩产6715公斤,均创全国万亩、千亩、百亩单产最高纪录,单产水平超过世界先进生产国家水平。

据了解,参与2009年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评审的“马铃薯标准化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项目在国内首次大面积示范推广了试管苗移栽大田生产脱毒原种技术,这项技术是传统马铃薯脱毒技术的延伸和提高,既能提高种薯级别,又能加快种薯生产速度,缩短脱毒种薯推广进程,降低生产成本。

国家农业部将“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榆林综合试验站”和“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榆林综合试验站”设在了榆林市农科所。在杂粮综合研究方面,农科所总结出了适宜当地的小杂粮丰产栽培技术规程,立项完成的 “榆谷4号选育”;在瓜、菜新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形成了亩纯收入万元以上的日光温室栽培模式,其中“西农8号新品种推广”获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在名优杂果集成栽培研究方面,主要开展了以节约土地、立体栽培、集约经营、早熟高效为目的的“小杂果密丰栽培及其粮(草)间作”技术研究,同时总结制定出了适合榆林市气候环境特点的病虫害周年防治历。

农业与能源并重

打造榆林“绿色硅谷”

2009年5月,预计总投资110亿元的榆林市现代特色农业项目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在榆阳区榆卜界启动,标志着榆林市农业由传统的分散型种养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大农业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示范园也即将成为榆林的“绿色硅谷”。

“发展农业能最快速、最实际地惠及农民,但传统的庄稼种植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高贵生说:“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必须依靠优良的品种和科学管理技术,实现产业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榆林市把现代特色农业与能源化工同等定位,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力度,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积极实施现代特色农业工程。如今,在靖边县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的生产中,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使用18种大型机械设备,喷灌区实现电脑控制,雾状喷水不仅节约用水,同时让灌溉更充分。在这里,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农场”的生产气氛。“十一五”以来,榆林市安排农业科技计划项目157项,投资1413万元,新增经济效益6.4亿元,农业主要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

提及靖边基地建设,高贵生一脸自豪:“六七年前,我带领所里的科技人员全国考察寻经验,建设基地住的是临时帐篷,冬天晚上冷得受不住,就在周围跑上几圈趁着热气才能睡着。基地投产出效益以后,来参观的外地同行感慨:“几年前我还在向你们介绍经验,但现在眼前的一切足以断定,榆林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已经超过了我们。”

目前,榆林市农科所计划投资1.2亿元,用两三年时间,建成占地面积两千余亩,集科研、示范、科教、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园区。届时,智能温室、日光温室、防虫网棚等高效设施面积可达300亩,科研示范功能将显著增强,目前园区总体规划已经通过了专家评审。

人才建设

为现代特色农业强筋骨

农业发展需要科技人才的支撑,而过去的农口相关部门都是公认的“冷衙门”,无事可做,也无人愿做。现在,榆林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农业科技人才的队伍。

目前,榆林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18人,各类专家和人才105人;各级农业部门承担中省市重大科技项目100多项(次),引进、试验、示范各类作物新品种8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科研、推广成果储备充分,已获得各项农业科技成果30项;先后建立各类试验示范基地160多个,累计面积达200万亩,先后建成了以展示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和灌溉农业为主的科技展示园区14个。

“以前,农科所基本成了员工安排子女的场所。为了改变旧貌,研究所在2007年和2008年共招聘农业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12名,并引进1名省管专家。现在所内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占到69.4%。一批高层次的人才进来,不仅为农科所补充了科技力量,而且增强了原有职工参加后续教育的紧迫性,全所职工努力钻研,自觉攻关的风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浓。”高贵生说。

“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地点不在办公室,而是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这几年真是结结实实地和农民打交道。”这是榆林市农科所科研人员最深切的体会。特别是重点项目科技人员经常放弃法定节假日,全年下乡天数均超过了150天。他们的付出,为榆林特色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据《陕西日报》)C②

新闻推荐

夯实靖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基底累计投资1.02亿元,23.9万亩低产旱田变成高产水浇地

农业综合开发:□本报记者高鹏通讯员舒温“五一”前后,正是塞上农民春耕的大忙时间,靖边县王渠则镇闫米洼村村民何光禄在自家门前的水浇地里忙着种马铃薯。他指了指田边的机井房说:“前两年天气怪,春耕...

靖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靖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