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这事俺一定要弄成!” ——“陕北枣王”武子生的三个梦想

西北信息报 2017-06-29 10:05 大字

“亲不够的红佳县,打不完的红枣捡;尝不够的红枣甜,看不够的俊脸脸。”万里黄河流经陕北榆林佳县,这里曾是唱响《东方红》的地方,也是全国红枣五大产区之一。黄河边种红枣,有3000多年的历史。

黄河岸边的武家峁村党支部书记武子生坐在佳县千年枣园枣业合作社的院子里,又心思重重地琢磨起事儿来。有陕北枣王之称的武子生在当地是个响当当的名人,是有名的“土专家”。他的第一个梦是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

武子生18岁起就在村里当干部,深深扎根黄土地。如今56岁的他已“官”至村党支部书记。农村粗粝的生活造就了这个黢黑健壮、说话都能撞塌山的陕北汉子。山山峁峁,沟沟岔岔,黄河高原的苦,也造就了武子生身上不屈的精神。

黄河岸边,相对湿润的小气候适宜优质红枣生长,但也是春夏季病虫害“绿盲蝽”横行的区域,这让希望借红枣解决温饱问题的村民伤透了脑筋。

只有小学文化的武子生全身心扑进了枣树林,他反复实验,以独创的修剪、防虫、施肥技术应对,同时选择合适的农药和喷施方法进行防治,并挨家挨户手把手教会群众防治技术。在他的带领下,全村1600亩耕地全部变成了绿油油的枣树林,正常年景村里人均红枣收入可达5000多元。

“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盼着那好光景……”武子生的第二个梦,是带领群众摘掉贫困的帽子。

吃饭问题算是解决了。但近些年来黄河边秋季风雨天气较多,枣树的管理成了难题,收获期裂枣和防风、采摘问题阻挡了村民脱贫的步伐。2015年春天,武子生在自家的枣树林里开始试验,将枣树全部“剃头”。劳动中他从枣树上摔下来,断了肋骨,自己胡乱打了封闭,忍痛继续泡在枣园里。最终,他独创出了降低树形、稀疏枝条、测产修剪的红枣丰产管理技术。

“毛鬼神咧,武子生家的枣树没死,还增产丰收。”乡亲们在灾害面前信服了这个汉子。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老枣园全部进行了技术改造,红枣优果率从原来的30%提高到70%,裂果率降低30%以上,产值比原来大大提高。

为了帮助更多的乡亲摆脱贫困,武子生还在2007年牵头成立了佳县千年枣园枣业合作社,注册了“千年油枣”品牌,主打有机红枣的生产与加工。合作社至今吸纳了附近5个村的240名社员,发展有机红枣基地2500亩,年产值保持在1000万元左右。合作社的产品俏销全国,同时搭上了电子商务的快车,周边县5858户18750名贫困群众跟着摆脱了贫困。

“东山上糜子西山上谷,黄土地笑来黄土里哭……”2017年6月,陕西沿黄公路修到了枣业合作社的门口,武子生开启了第三个梦想,带领群众开启创业路。

在与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负责人接触的过程中,武子生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秘密”:地头便宜到一斤两角钱的鲜枣加工成浓缩汁,一斤的价格竟然卖到了30元。

武子生心痛之余开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盘:“建一个大型厂房,创建自己的工业品牌,提高加工干果能力,开发红枣浓缩汁、红枣白酒、红枣醋、红枣白兰地、红枣饮料、红枣牛奶等系列产品。”

“祖祖辈辈种枣只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如今俺要和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武子生的“靠山”是科技部在佳县挂职的副县长唐玉立,两人数次“密谈”,一拍即合。武子生说干就干,一期厂房已经投入了90多万元。

总投资2000多万元,对于武子生来说会背负不小的压力。“黄河边上的苦就是交通不便,交通好了俺才有这个胆。”武子生说。他不甘愿止步,开始频繁外出学习考察,他的想法也得到了科技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的支持。

“黄河的枣,是陕北人的孩子和命根子,一定要抱好养好。”武子生说,“这事俺一定要弄成!为枣农服务,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是俺一辈子的追求。”

 沈虹冰、石志勇、张斌

新闻推荐

正大学院的一面旗

任振团,男,1951年10月出生,陕西佳县人,陕西正大技师学院原副院长,现返聘为陕西正大技师学院党支部书记。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任振团,他把一腔热情全部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作为支部书记,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恪...

佳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