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山下的暖流 “不仅是新房子,更是新生活”
(上接第一版)“这套房子总价约10万,政府按倒毁房屋补助标准补助5万,压力不是很大!”雷小红摸着集体供热的暖气片说,“以前在柳林住了20多年的土窑,夏天下雨不安全,冬天经常冻得用不上水、半夜上厕所还得到外面。都不敢想象现在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在知道宝塔区为了减轻受灾安置户的经济负担,决定今年免收受灾安置户取暖费后,雷小红激动地说:“这是最温暖的一个冬天了,不仅暖在身上,更暖到了心上。”
杨家岭小区集中安置点是解决城区受灾户住房安置问题的缩影。据宝塔区住建局副局长、灾后房屋搬迁安置办公室副主任史云告诉记者,为全面加快房屋重建工作,宝塔区对山体、沟道等处倒塌和严重损毁的城镇居民住房,统一纳入保障性住房、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山体居民下山工程安置,优先解决城区3168户受灾居民住房问题,目前已安置1450户,安置率达45.8%。居住在山体和沟道的居民将彻底告别没暖气、没厕所、没自来水的生活现状。
除了主城区,周边乡镇的房屋灾
后重建也在经受着时间紧、任务重、资金压力大的考验。
青化砭镇是在这次强降雨灾害中受灾较为严重的乡镇。现在,这里被灾害肆虐过的景象已全然不见,昔日老乡们的愁容也舒展开来。在朱家沟村,记者在新盖起的四间平房里见到了申孝银。他往自己的房后指了指,略带伤感的说:“村里那两孔塌了的土窑就是原来我住的地方!”据包村干部讲,申孝银的老婆和二儿子都有病需要长期治疗。本来就贫弱的家庭,一场自然灾害的降临,无异于雪上加霜。
“天灾无情,人有情。房子快塌时,是乡政府干部把我劝出家门。房子塌了后,又是乡政府干部帮我盖!”说起自己盖房子的事,申孝银总是显得很激动,“盖了4间房,自己花了不到12万,政府一次性就补助了6万。连给儿子盖新房的事一起解决了。心里终于踏实了!”
申孝银的大儿子对位于乡镇公路旁的新房子非常满意,他告诉记者:“以前在村里住土窑,没办法注意卫生。新房子靠近马路,现在地面都硬
化了,干干净净的。娃娃上学、家人看病、大人找零工都方便多了。下一步打算买个三轮车,农闲了跑货运,这样日子有盼头啊!”
除了在有空地、条件允许的村上建安置点外,青化砭镇还在镇上“扶贫移民搬迁项目昌达园小区”优先安置受灾群众。残疾人付永发是青化砭镇赵家沟村人,7月的强降雨使他家两孔窑洞全部坍塌。因为没有劳动能力,以后住哪里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包村干部知道情况后,立即帮他联系到亲戚家暂住,并把他以后的住房,安置在昌达园小区里。这个设施齐全便利的小区,用付永发的话说,就是“和城里一样!”
付永发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因为是残疾人,本来要花11万才能建好的房子,政府补贴下来,自己基本就不花钱!”现在,付永发经常到主体已经完工的小区周围转悠。他说:“这里有政府帮我安的家,看着心里就暖和!”
记者从灾后房屋搬迁安置办了解到,和青化砭镇一样,河庄坪、姚店、南泥湾、枣园等省市区三级重点镇新建
集中安置区,将安置农村受灾群众8670户,并力争明年入冬前全部建成。
在青化砭乡镇府,记者见到了刚从新山沟村回来的女镇长李秋华。“全乡镇受灾户共818户,结合重点镇建设,捆绑使用项目资金,小区安置220户,自建房467户……”介绍灾后重建的情况和方案时,她思路清晰,思维敏捷。对于重建李秋华充满信心,“灾后重建,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用心,农民不仅是住新房,更是新生活的开始!”
在乡政府院子里,总能听见李秋华叮嘱其他下乡干部:“一定要落实好补助政策,及时兑现建房补助资金,灾后房屋重建一分钟都不能耽误!”当我们对她连续2个多月都没过回家时感到惊讶时,她说:“天冷了,老乡们要是没安顿好受冻了,谁良心上能过去?”
沿着青化砭镇向姚店镇走去,随处可见受灾户忙着盖房屋或者乔迁新居的场景,使我们感受了到老乡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和向往。
十一月的陕北,天寒地冻。和老乡们临别时,想起最多的话是那句“不仅暖在身上,更暖到了心上”,因为这不仅是老百姓、党和政府浓浓的鱼水情的写照,更是宝塔大地战胜灾难、重建美好家园的根源所在。 A⑧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任明明)近日,宝塔区纪委对端午节前后各乡镇、部门及其下属单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明察暗访情况进行了通报,这是该区今年以来第三次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进行通报。区纪委在暗访中发现...
佳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