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旱地区贫困村走出别样致富路

榆林日报 2010-08-03 13:14 大字

(上接第一版)

1999年,朱家沟村开始退耕还林,沟西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范围。2001年,村里开始移民搬迁,当年368人搬到沟东的二道界;2007年,168人搬迁至沟东二道界;截至目前,全村已有610多人搬至沟东。最后一批移民200余人的搬迁也已经上报,完成实施后全村居民全部就搬迁完毕。

要想富先修路。移民搬迁后,第一个变化就是交通方便了。2007年,朱家沟村原有4.5公路硬化为水泥路。2008年至2009年,该村又新修了16.5公里土路。“交通方便了,村里的农产品也能卖出去了,外面的人也能进来收购了,而且好种子、好信息、好政策都进来了。”

山旱地变成米粮仓

“朱家沟村土地广,交通条件好,农民对新技术接受得好,因此,旱作农业在这里有很好的前景。”横山县农业局副局长毕永生说。

早在2002年,全省陕北片旱作农业现场观摩会就在朱家沟村举行。当年,横山县农业局在这里搞近1000亩地膜绿豆,由县农业局提供地膜、农机具和技术指导,农民种植。该村地膜绿豆当年平均产量达到120公斤/亩,比裸露地种植的绿豆增产50%以上。从此之后,县农业局每年都在朱家沟村搞500亩以上的地膜绿豆示范田。

2009年,村里又在机推地上种植了120亩全覆膜玉米。在当年遭遇旱灾情况下,裸露地玉米几乎无产量,而腹膜玉米平均产量达到305.1公斤/亩。

“通过覆膜能变无效降水为有效降水,变‘小雨\’为‘中雨\’,覆膜有保墒、提温、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作用,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毕永生说。

农作物的高产量得益于精耕细作,也得益于“机推地”的优势。机推地就是在山区缓坡区,利用推土机等设备将原来的坡地推为平地。早在农业学大寨时期该村就有600多亩机推地。2007年,该村又开发120亩机推地,2009年推出了217亩机推地。全村机推地总面积目前已达1000亩左右。有人道出了机推地的优势:把原来的缓坡山地推平,水分不容易流失,也更容易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种植。

米世贵说:“我们村主要种植小杂粮,其中最多的就是绿豆和玉米。机推地和覆膜种植大大提高了这些农作物的产量,让原普通山旱地的产量增加一倍,真是是把‘山旱地\’变成了‘米粮仓\’。”

除种植小杂粮外,养羊也是该村一大特色。据了解,该村80%以上的农户都养羊,目前全村存栏白绒山羊3500只。平均每只羊每年可产羊绒1.5公斤。

据了解,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近5000元,其中45%来自种植业,30%来自养殖业,只有25%来自外出打工。由此可见,种植业、养殖业依然是该村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作为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该村的主要产业就是种植小杂粮和养羊。

朱家沟村的循环经济也搞得有声有色。目前,全村共有110个沼气池,基本上家家家户户都使用上了沼气灶、沼气灯,其中30户还配套安装了太阳能灶。沼气池中产生的沼渣、沼液又被用作农作物的肥料使用。用沼渣、沼液做肥料种出来的作物不生虫,因此无需喷洒农药,被认为是绿色食品。

移民搬迁、修路、发展机推地、发展地膜小杂粮、发展循环经济……通过这些手段,朱家沟村变劣势为优势,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山旱地区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致富路。据横山县农业局副局长毕永生透露,近期该县又将申报4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朱家沟村又是其中一个。

新闻推荐

山区,一所五十年不败的小学 ——横山县波罗镇朱家沟村慈心希望第四小学办学记事

本报记者高苗实习生尚婧婧姬艳大山隔得住家园,却隔不住教育。横山县波罗镇朱家沟村慈心希望第四小学,以自己的办校理念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50年立于山区不败。波罗镇朱家沟村慈心希望第四小学(原名朱...

横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横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