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区,一所五十年不败的小学 ——横山县波罗镇朱家沟村慈心希望第四小学办学记事

榆林日报 2010-08-05 13:14 大字

本报记者高苗 实习生尚婧婧 姬艳

大山隔得住家园,却隔不住教育。横山县波罗镇朱家沟村慈心希望第四小学,以自己的办校理念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50年立于山区不败。

波罗镇朱家沟村慈心希望第四小学(原名朱家沟小学)1961年建校,3次搬迁校址,1978年停办初中,成为完全小学。据了解,该希望小学是横山县农村规模较大的一所完全小学,它可容纳该村周边3个乡、7个自然村的小学生。

7月28日,记者来到波罗镇朱家沟村慈心希望第四小学采访。穿过宽敞的大院,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间间明亮整洁的教室。该校硬件设施较为齐全,拥有“国家远程教育工程”光盘播放室和卫星接收室,室内摆放着国家资助的电视机和电脑,每间教室都安装有投影仪、VCD、录音机等,同时还放着各种书籍、资料。在光盘播放室内,贴满奖状的后墙上,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开展勤工俭学先进集体”奖,十分醒目。学校仅勤工俭学工作就获奖多次。

提到勤工俭学,要追溯到1981年,这一年因国家实施土地承包责任制,学生基本弃学都回去种地劳作,原本的120多名学生最后仅剩20多人,生源不足,教师稀缺,运转资金更是少之又少,学校的生存问题受到了严重威胁,时任校长杨子荣和老师们用勤工俭学的办法帮助学校渡过了难关。他们将勤工俭学的重点放在养蜂上,仅靠养蜂学校每年能获得2000-3000元的收入,老师们还通过以种果树、种地,甚至挖药材为辅的方法,每年也能赚6000元左右,到2004年更是达到了2万到3万元。有此丰厚的收入,全校8名教师的工资全部由学校承担,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经过不懈努力,该校于1984年拥有学生上百人,2002年增至260-270人。该小学历年来坚持以校养校,自己管理,决不从家长身上多要一分钱,老师们的智慧与辛劳给了学校再次生存的机会,让孩子们的读书梦得以延续。后顾之忧解决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该校学生统考成绩几乎每次都排名在全镇第一或第二。2010年上半年在全镇小学四年级统考中,该校取得英语第一名,数学、语文第二名的佳绩。据了解,自建校以来,学校师生从未出现过无故旷课现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本村及周边邻村的文盲现象日益减少直至为零。

学校50年的风雨历程,有坎坷,有成就。边步安校长讲到,他们会努力把学校建设成新农村中一个突出的亮点,稳定提升教学质量,力争使本地所有孩子都能在此得到更好的教育。

新闻推荐

横山总工会情暖寒门学子

本报通讯员雷婷摄影报道金秋是学子收获的季节,金秋是爱心奉献的季节。8月31日下午,由横山县总工会举办的2010年“金秋爱心助学”活动正式启动。此次资助的74名贫困学生全部是今年高考计划内招生录...

横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横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