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一家五代传承教育梦想成佳话 他们与王力先生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李忠祖父李长壎(右二)和王力先生(中)合影。
李忠家庭成员大合照,也是一家四代老师的同框合影。前排左起为李忠、女儿魏冬雨、母亲高仕娟、祖父李长壎,右一为二姑妈,后排右二为三姑妈,他们六人都是老师。
有一种伟大来自平凡,有一种崇高来自坚守,有一种信仰来自传承。
在博白县,有这样一个五代传承教育梦的家庭,他们的先祖三代都是举人,后世一代代传承家族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重视教育,办学、助学的家风浓厚,在三尺讲台育桃李,缔造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书香世家、教育世家。他们家与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有着颇深的渊源,有着一段关于教育的佳话。
在博白县第三高级中学任教的音乐老师李忠就来自这样一个令人敬仰的书香教育世家,在第37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她向大家讲述家族五代“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传承教育梦想的故事。
曾祖父识中千里马王力,赠书助其成长
李忠的曾祖父李荫田(1881年~1931年),是博白县浪平镇新旺村大车平人,幼时随其祖父英铣公到桂林读书,青年时候回到故乡博白县,担任县政府教育部门督学一职。时值“五四”运动,李荫田受到了新文化教育和进步思想的启发,带领博白县的进步青年到绿珠乡破旧立新,将绿珠庙改建为“国民小学”,并担任校长一职。
在李荫田隔壁的邻居王礼贤家中,常常传出朗朗读书声和老师的精彩讲课声,他总是被吸引而驻足听课,后来打听到这位讲课很精彩的“后生哥老师”,就是青年时的王力。因为爱好诗词,李荫田发起成立了一个诗社,并举办“赛诗会”,组织大家一起交流诗词文化。当时年仅十九岁的王力,几乎每次都对联撰诗参赛,屡屡获奖。李荫田十分欣赏王力的才华和文学水平,便郑重征询和邀请王力到家乡大车平的私塾教李家弟子。
在李家,王力在一间闲置的空房发现了十四大箱书籍,囊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卜星相,还有很好的注疏本和主人的读书笔记,这让他震惊不已。原来这些书籍都是李家祖上在广州广雅书院中贡生时留下的。王力视为珍宝,求知欲强烈的他,便开口向李家借书。
李家历来有办学、助学之风,李荫田看到王力爱书如命,跟家人商量后便欣然将全部书籍借给王力阅读学习。这批珍贵的书籍对青年的王力影响深远,这个借书的故事也一直被传为佳话。
不久后,惜才爱才的李荫田推荐王力到博白大平坡的“李氏开国小学”任教。王力在此任教三年后,得到南洋归侨李慎西及热心乡亲的资助和鼓励,前往上海和法国的大学进一步深造。
祖父成王力爱徒,执教鞭创辉煌成绩
李荫田传承家族重学家风,对子女悉心培养。他从小就教儿子李长壎背唐诗、识字、算数,稍长后送入私塾接受王力先生的启蒙教育。1921年,李长壎到大平坡开国学校读书,再次受教于王力门下。他对教育的重视还体现在他没有重男轻女思想,把童养媳也送入学堂学知识,直至中专毕业。
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的李长壎在王力先生的悉心教导下学业大为长进,成为王力先生喜爱的弟子,两人亦师亦友,情长谊深。1927年,李长壎考上了当时的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成为大车平第一位大学生,村里的青少年以他为榜样,勤奋好学蔚然成风。
“以农立国”是当时的国策,可当时农业技术落后,产量低,这引起在求学中的李长壎的深思:能否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改变这贫困落后的状态,达到民富国强呢?毕业后的李长壎,认真考虑后选择了“子承父业” 从事教育,他希望用教育去造就一大批掌握先进知识的农林畜牧科技人才,为国效力。
李长壎先后在柳州广西省立四中(今柳州高中)、桂林广西省立三中(今桂林高中)、岑溪中学、苍梧中学、玉林师专(今玉林师范学院)、博白中学等地任教,在杏坛耕耘53年,直至1984年退休。他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栋梁之材,学生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
1958年玉林师专成立,李长壎到师专任生物系副主任专管教学。即使当上行政领导,他始终坚持一线教课,希望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更多人才。他坚持教学与科学试验相结合,积极培育番薯、木瓜、水稻优良品种,成绩突出,如他带领学生一起根据“米丘林学说”杂交优势的理论用月光花嫁接番薯,一枝产量高达30公斤,全国性报刊登载称赞,全国多地索要传播种子推广,水稻育种也屡出成果得到肯定。
1960年6月,李长壎代表先进单位玉林师专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大会,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当年,他光荣加入共产党,并被评为玉林地区教育界的第一位讲师。
李长壎不仅是一名教书育人的优秀老师,也是一名进步爱国青年,他多次营救革命人士,并给参加广州起义及其他革命活动的众多革命人士提供帮助。为了保家卫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将年仅16岁的大儿子(李忠父亲)和12岁的二儿子先后送去参军。
崇文重教,激励后人求学苦读奋发向上
李忠的祖父祖母崇尚文化,已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因为历史原因,祖父祖母曾被下放去守门口,但依旧书本、报纸不离手。“戴着一副眼镜,斯文儒雅,散发着很浓的文人气息。”据李忠回忆,祖父李长壎很爱读书,除了工作很少出门,总是在家伏案写诗、读书、看报、做笔记,留给她的总是高高瘦瘦的背影。
人才辈出、学风厚重的书香世家,形成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人求学苦读,奋发向上。在祖父的培养下,子女多才多艺,文艺、诗歌、唱跳俱佳,有两个姑姑追随祖父的脚步,手执教鞭育桃李,将家族书香门第教书育人的传统延续下去。
“我母亲也是一名教师,是被祖父相中的儿媳。”李忠笑着告诉记者,母亲高仕娟在博白中学读书,是祖父的学生,学业优秀、品德良好。那时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升大学的机会很少,高仕娟在高中毕业后与李忠的父亲结为连理,随军到惠州一所小学任教,从此加入人民教师的队伍,后回博白教书一直到退休。1996年退休后又返聘从教了5年,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前后坚守了39年。
李忠的父母传承父辈崇文重教的传统,5个子女全部考上大学,这在当时的博白被传为佳话。
“教育要立人,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这是高仕娟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她坚守教育初心、潜心教书育人,爱生如子,尊重学生,平时和孩子们相处,她总是以身作则,努力做好孩子的榜样。她教过语文、数学、政治、美术、音乐、体育等科目,经常在县镇展示公开课,最擅长的就是将各种问题学生通过教育转变为优秀生。
“作为一名老教师,我一直都享受着教书育人的快乐和幸福,直到现在,我都为自己是一位人民教师而感到自豪!”今年已80高龄的高仕娟,说起教育来依然饱含热泪,希望教书育人的使命在家族中继续传承,把“忠孝传家,家风宜守”这200年的家训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薪火相传,后辈前赴后继奋斗在教育战线上
“生在教育世家,拼在教育花园,荣在培养灵魂。”生长在博白教育世家,祖辈的遗风,父辈的熏陶,让李忠和女儿魏冬雨纷纷接过教鞭,前赴后继奋斗在教育战线上。
小时候跟随母亲住在学校,李忠总是跑到教室外听妈妈和别的老师上课,学会了很多歌曲,为她日后从事音乐老师结下了缘分,“看着讲台上的母亲和老师们,觉得他们好厉害,什么都懂。”李忠说,那时候她就对老师职业充满了憧憬。
大学毕业后,李忠如愿当上了人民教师。家族助学风盛,深深影响着后辈,李忠像父母一样都乐于助人。当年一名学生家庭困难没钱治病,李忠二话不说,就从56.5元的工资中拿出50元为她治病。李忠第一次带师范学生下乡实习,交通不便,徒步走了很久,磨破了脚只好赤脚在地上走,学生们称她为赤脚老师。她和学生一起拾柴火做饭,用课桌椅拼在一起当床睡,虽然条件较艰苦还是圆满完成实习任务。还有一名学生学习很认真,但是每次文化测试成绩都不尽人意,离大学门槛还有很大的距离,李忠觉得她有艺术天赋,引导她学习艺术最终考取广西师范大学。
从小在教师家庭中耳濡目染,受到外婆和妈妈的言传身教,李忠的女儿魏冬雨长大后成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的教师。
偷偷学弹琴、唱歌、画画,包括想成为一名老师,魏冬雨的行为,都让李忠意想不到。当时,女儿高考志愿填的是广西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李忠对她说:“当老师可是很辛苦的哦,你想清楚了吗?”“我想清楚了!当老师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女儿斩钉截铁地说。
李忠欣慰地笑了,李家教书育人的使命在下一代得到了传承。如今,母女二人携手并进,以赤诚之心在各自岗位上耕耘,为祖国培养人才。
“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李忠家族一代代接力去担负这个使命,让我们感受到情怀的动人之处,传承的生命力之旺盛,奉献的力量之厚重,令人敬仰及钦佩!
新闻推荐
招商引资劲头足 产业项目热潮涌 1月至7月全市签约项目75个
轻工纺织产业招商专班赴广西贸促会对接轻工纺织招商工作,接待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中纺集团、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等纺...
博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博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